方雪梅 李杰
(1.江阴职业技术学院;2. 江阴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校)
[摘要]文化既是教育之基更是大学之魂。高职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同样离不开学院文化的引领。本文从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文化的主要内涵、学院文化对学院建设与发展所起的引领作用以及学院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内容等几方面探讨了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以期为其它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提供一个个案。
[关键词]大学文化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文化 引领 学院文化建设
大学与文化具有天然的联系。一所成功的大学,必然有着鲜明而浓厚的大学文化。文化既是教育之基又是大学之魂。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的传统、精神,实际上就是学院的文化传统、文化精神,它们是学院展示自己的文化名片,并构成了学院师生思想和行为共同的文化模式,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刻下深深的烙印。这种文化烙印对他们人生的影响往往比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所赋予的影响更宽、更深、更远。而不同大学的学生在走向社会的同时也必然携带着不同的文化印记。可见,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的文化是学院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也是学院和其他大学与兄弟院校彼此区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
一、“学院文化”的内涵
这里的“学院文化”专指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文化,它是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在办学实践的过程中经过历史地积淀、选择、凝练、发展而形成的群体文化。它既是血脉渊源的沿袭,又是时代气息的催生。其要素具体表现为由浅入深、由外到内的三种形态,即物质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是一个以物质文化为依托、以制度文化为保障、以行为文化为载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有机统一体。①
物质文化是学院文化生成的基础,它包括校园内的教学设施、办公设施、各类建筑物以及校园的整体规划、校园绿化等外在的、显形的物化文化。所有物化的对象——一块凝聚着智慧的语录牌、绿荫下的一条长椅,都可以体现出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品位。制度文化是学院所持有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岗位职责、梯队建设管理办法、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社会实践管理办法等,它是学院文化生成的保障。行为文化是指学院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生活等活动中产生的文化,是办学理念、精神状态的动态体现。一场让学生和教师的生命意识都得以焕发的课堂教学、一次针砭时弊的话剧演出,都是意趣盎然的文化行为。精神文化是学院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一种内隐文化,渗透在学院各种文化载体上,又可以从学院群体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准则、情感气质等方面自然地流溢出来。
二、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的文化特色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在26年的办学实践尤其在近些年的求索中,逐渐形成了自身清晰的学院文化。学院文化的核心是学院精神。北京大学推崇“兼容并包”,浙江大学提倡“求是”,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则从实际出发提出了“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八字精神。这是因为学院地处江阴这个经济发达、高等教育有待紧紧跟上的县级市,属于县办高职院校。学院26年的办学史就是一部自强不息的奋斗史。学院清醒地认识到:越是困难,就越要自己努力;越是后来者,就越要自强不息。同时,也只有“自强不息”才有可能“追求卓越”。所谓“追求卓越”,就是别人视为绝对办不成的事我们把它办成了,别人认为很简单的事我们把它做到了最好。②大家在自己哪怕是很平凡的岗位上,只要在你负责的领域里,你做到了最好,可以说就完成了“卓越”。只要人人都追求卓越,就会有学院的最终卓越。
由此,学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管理思想和办学理念。学院提出“以学院文化引领学院 、用企业精神经营学院”的治校方略,既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又适应时代要求,将鲜活的企业精神引进学院。所谓“将企业精神引进学院”,就是将企业精神中最核心的竞争精神、创新精神引入到学院教育、教学、管理等一切领域与一切层面,让竞争的意识在学院的各个领域涌流,让创新的火花在学院的各个层面迸发。同时,学院还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理念:“魂系江阴,根植企业,为江阴的企业群培养合格的具有‘班组长’潜质的初、中级生产经营管理者”,一手抓学生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一手抓学生的人品和开拓技能。我们响亮地提出:我们是一所培养“班组长”的大学。
同时,在学院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明确了共同的发展愿景:内强外拓,富系兴院,使学院逐步由高职领域的边缘走向中心,由经济建设的边缘走向中心,把学院建设成为具有“江阴特色”和“鲜明个性”的高职院校,在完成两个“走向”的过程中形成自身鲜明的特色与个性。此外,为将学院的每一个细胞激活,让学院的每一个成员都成为充满活力的战略个体,学院分三步建立了“MID”三力合一管理机制,即根据斜坡理论,将“牵引力”( Motivation)、“内驱力”(Initial Impetus)、“外驱力”(Driving Force)三力合一,以汇成一股人人自强、人人奋进并推动学院负重发展、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如何引领
实践证明:学院文化是学院生存与发展的本源,尤其是学院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它几乎涵盖了学院的所有命脉。可以说,学院文化的失败,就是学院战略方向的失败,就是由始至终、满盘皆输的失败。其引领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优秀的学院文化是培养合格“班组长”的基石
我们将学院的使命概括为“为学生”、“为教师”、“为社会”“三为一体”的三大使命,而根本的使命还是为社会培养一代新人。这样的新人,应该以积极的态度介入周围世界,对待自己的人生,让生命的全过程呈现出生动活泼的自主色彩。③这样的新人该怎样培养?要靠学院的文化。学院的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过程。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即通过恒定的、持续的文化启迪、文化感化与文化陶冶,让师生员工在耳濡目染中形成各自的生命意识、主体意识,形成一定的氛围,继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有学者认为:一流大学的学生不是课堂上“教”出来的,而是学校文化“熏”出来的、“泡”出来的。④可以说,没有一整套学院文化的明确引领,“班组长”人才的培养很难落到实处,“班组长”的摇篮就只能成为一个美丽的幻想。
第二、优秀的学院文化是全面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前提
首先,优秀的学院文化是增强学院吸引力的基础。人们都说,只有大楼,不是大学;有了大师,才是大学。其实,有了大师还不是优秀的大学,有了优秀的大学文化才是优秀大学。⑤用优秀的大学文化将大师的智慧凝聚起来,形成牢不可破的战斗堡垒。否则,战斗堡垒就可能演化为一山难容二虎的堡垒内的战斗。我们常说留人,一靠感情,二靠待遇,三靠事业。“感情”问题实质上也属于文化的范畴,只有良好的文化环境才会有良好的感情环境。“待遇”问题是学校物质财富的再分配问题,学校是按各人职称、职务高低来划分财富,还是按照各人业绩大小来切割利益,这本身就是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问题。“事业”问题就是人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一个能否人尽其才的问题。所谓待遇问题、事业问题本身就是学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院文化的有无以及优劣直接关系到学院对师资凝聚力的强弱与吸引力的大小。
其次,优秀的学院文化是形成团队、促进发展的黏合剂。IBM大中国区总裁讲,现在是打群架的时代。⑥他是说要完成一项创新性的工作仅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它需要在带头人的带领下由不同技能、不同知识背景的人员分工合作,它需要的是团队。优秀的学院文化能够起到使师生员工树立信念、唤起同感、凝聚合力的作用,有利于充满战斗力的团队的形成。学院给大家展示了学院的美好愿景:内强外拓,富系兴院,使学院逐步由高职领域的边缘走向中心,由经济建设的边缘走向中心,把学院建设成为具有“江阴特色”和“鲜明个性”的高职院校,这一愿景对学院的所有成员构成了共同的感召力。而“MID”三力合一动力机制的建立,也必将“牵引力”、“内驱力”、“外驱力”三力合一,在全院上下汇成一股人人自强、人人奋进终于推动学院负重发展、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这种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所产生的直接效果就是促使学院的各个团队在教育、教学、管理等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有所创造,有所创新,促进个人事业与学院事业的同步发展、和谐发展。
四、如何建设
那么,应当怎样塑造优秀的学院文化呢?学院文化建设不仅是建设一些可供欣赏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它还包括丰富多姿的文化活动;不但要满足学生对学院文化感官上的精神需求,还要满足学生对学院文化的亲身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构成一个具有活力和魅力的学院文化体系。为此,要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处理好三种关系
1、处理好学院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有人认为校园文化即学院文化。实际上,校园文化通常指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为主要内容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氛围,它是学院文化当中的一部分。学院文化从根本上说,应该是体现为自己的一种独特的“精神”。这种学院精神是难以言说的,又是具体可触的。它能将具有不同思想、不同文化、不同专业背景的大大小小的个体凝聚在一个目标之下,在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中,升华为一种顽强的亲和力和奋斗力。这种文化是知识,又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情怀。学院文化所蕴涵的高蹈的内容是校园文化难以企及的,用校园文化来代替学院文化的观点是不全面的。
2、处理好学院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学院首先是一个文化单位,而不是一个企业。一个好的大学,人一走进去,应该感到一股清新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而不是喧哗浮躁的商业气息。但同时,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文化,更应该体现出时代精神,呈现出多元、开放、和谐的文化面貌。学院的性质以及在办学实践中遭遇的问题都强烈地告诉我们:必须在坚守自身文化阵地的同时,将企业文化适时、适度地融入学院文化,以形成学院文化的丰富性、完满性:灵动而不浅薄,活跃而不浮躁。也就是说,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文化应该是学院固有的文化与企业文化水乳交融的文化,一种以学院自身文化为主、同时吸纳企业文化的一个良好的生态文化。
3、处理好学院文化与历史积淀的关系
一般说来,学院文化或学院精神的产生与这所大学独特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大学精神或学院精神需要一个较长的办学历史才能形成,它是传统的一部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同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的强与弱,都与发展历史的长短没有绝对的对应关系。当然,学院精神的培育,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为了将其内化为全体师生员工的价值观以及由此而来的行为方式,还需要不停地推广,不断地布道。
第二,达成三种境界
我们认为:优秀的学院文化要达到“三然”境界——本然、自然和超然。
“本然”,就是顺乎人的本性。余世维先生在谈“执行力”问题时称:所谓战略,就是做正确的事。所谓运营,就是把事做正确。所谓人员,就是用正确的人。这三个哪一个应该摆在第一呢?战略正确与运营正确,通常是由人员来保证的,这就证明人员应该摆在第一。⑦要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潜在能力,首先要了解人的需求和人性特点。人的本性中有实现自身价值的原始冲动与渴望、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渴望公平,渴望成就。同时,人也有趋利避害、自私贪婪的特性。学院试图通过学院文化的建设,尤其是通过制度文化的建设,让人性中积极的因素得到最大化地发挥,消极的因素得到最大化地遏制。比如说动力机制的建立,学院以“业绩评估制”为抓手,千方百计地为教职员工的发展提供了各种成长的空间,给人以公平感、成就感、自我发展的空间以及凭实力竞争的机会。学生管理也同样如此。学院提出“学生的事学生管,大家的事分头干”,让学生在校企互动的教学、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自主参与的校园管理中获得可以终身受益的东西。
“自然”,就是顺乎环境的规律,它包括历史、社会的发展规律、管理的规律等。所谓,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违背规律、倒行逆施的文化一定是伪文化,它一定无法引领全院的教职员工实现学院的最终愿景。以顺应社会发展的规律为例。社会的发展要和谐,它需要不同层次人才的全方位支撑。学院遵循这一规律,尊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学院自身发展的实际状况,鲜明地将人才培养定位在——为江阴的企业群培养合格“班组长”上,与本科院校实行差别发展、错位发展。
“超然”,就是顺乎人的精神和心灵的追求,即超脱物质和情感追求之上的追求。人最本质、更高层次上的需求是精神需求。我们顺应人的精神追求,提出了“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学院精神,提出了“崇实、善思、笃行、敬业”的校风,让大家在务实之中求索,在思索之中奋进,最终达到以审美的眼光、以敬畏的心态对待自己的职业的超然境界。
第三,全方位建设学院文化
“全方位”第一层含义是指学院文化渗透于学院生活的全部时间和空间,是一个结构复杂的系统,非几个部门做几件事能完成,更不可能速成,它需要全方位的建构与持之不懈的努力,力争做到思想统一、内容配套、措施一体。学院每个部门都要有自己明确的任务,从院长、中层管理者到教师、员工每一个成员都能找准自己在学院文化建设中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全方位建设的格局,才能推动学院文化建设不断向着纵深和健康的方向发展。
“全方位”的第二层含义是指就学院文化的三个层次加以宏观整体地建设。首先要弘扬昂扬向上的学院精神、校风和校训,让它成为一面旗帜,鼓舞全体成员形成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荣誉感。其次是构筑浓郁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不仅要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民主管理中懂得人生的艰辛,学会吃苦,懂得责任感,在处事处人、协调关系的过程中提升民主意识、管理能力和开拓技能,还应通过开设人文课程、举办人文讲座、组织学生社团等文化活动,努力营造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育人环境。另外要创新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近年来,学院各种活动“红五月”、“校企文化艺术节”、“科技节”开展得如火如荼,要在这些“节”中寻找更恰切的载体,集中开展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和科技活动。同时还要提高校园设施的文化含量。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墙壁也能说话。⑧
总之,学院要实现美好的愿景,就必须关注学院文化的建设与提升,以优秀的学院文化引领学院,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校际竞争中形成自身鲜明的个性与特色,并形成常青不衰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孙彦泉·大学文化建设初论·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2月第6卷第四期·103-107。
12]胡泳·张瑞敏如是说第13页·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13]叶澜·世纪之交中国学校教育的文化使命——中国基础教育的跨世纪思考之二·天津市教科院学报·1996年第5期·9-14。
[4]潘小华·重视大学文化的构建,实现我校的持续发展·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第4卷第1期·113-1116。
[5]摘自大连大学文化理念。
[6]李宗红、朱诛编著·团队精神:打造斯巴达方阵第2页·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7]余世唯演讲·执行力提升特训营——提升执行力,塑造竞争力·2004年7月30日上午。
[8]转引自孙彦泉·大学文化建设初论·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2月·第6卷第四期·103-107。
【作者简介】
方雪梅(1972—),女,江苏金湖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讲师 ,硕士;
李 杰(1970—),男,江苏六合人,江阴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校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