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职研究 > 研究成果 > 正文
刍议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衔接(冯 萍)
2013-05-21 13:52:05
[摘要]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客观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两者又有着相通性。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衔接应该从弥补他们之间的差异做起,只有了解了它们的差异,才能把两者很好的衔接在一起,才能使学生在毕业后尽快地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
[关键词] 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差异;衔接   
文化是个历史概念,是人文群体的文明演化,是个体特质经过许久的碰撞、激荡、磨合、调谐和优化过后所具备的统一的“气质”和“风格”。“许多许多的历史才可以培养一点点传统,许多许多的传统才可以培养一点点文化。”(陈之藩,《剑桥倒影》)
高校的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提供一种能力的准备,学生到学校来读书,是为了提升自己在社会中的竞争力,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校园文化对学生而言具有文化导向和文化启蒙的作用,学生自然会把所受到的校园文化熏陶的习惯定势平移到毕业以后的工作中去,事实上,由于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客观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诸多高校并不注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衔接的研究,造成了许多毕业生踏上社会后无法适应社会的尴尬。
因此,正确认识校园文化的不足,自觉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差异,做好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衔接是新时期高校的重要任务。本文重点指出校园文化存在的不足,将从宏观层面上提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衔接思路。

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区别
1、校园文化流露出一种批评文化的倾向,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认同文化
学校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教师是校园文化的形成主体,而学生是校园文化的接受者。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目前国内学校的许多教师,并非是由于具有同一的文化认同度而汇聚在一起的,因而教师群体对学校的认同度通常不是很高,加上或多或少地扭曲了自己的身份和职业性质,有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当作是文明和文化的创造者,技术或科学的先行者,管理的先觉者,对学校的管理和与教学相关事物持有一定的批评态度,从而形成高校所特有的批评文化。教师如果对所处的校园文化具有一定批评意识,就会在日常的教学中有十分自然的体现。而这种批评文化会给学生造成负面的影响,如果学生毕业以后跨进了企业的门槛而平移这样的批评文化,他们很快就会觉得自己无法在企业中立足。企业与校园的情况不同,企业中的人群是来去自由的,企业尤其是现代企业中的个体基本都有着对本企业的相同的认同,具有差距不大的价值观,员工或管理者如果对企业文化不认同了,随时都可以离开这个企业。一个习惯于批评自己所在组织的员工,自己时常会感觉到压力很大,身心俱惫,企业也不会允许他的存在。
2、校园文化存在着自恋文化的倾向,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学习文化
高校的很多教师,由于与现实社会联系不够,思想定势依然停留在过去的文化成就簿上,以为高校拥有从事人文、哲学、历史、科学等的研究者和讲授者,就是文化的生产者和社会文化的供体。我们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高校云集社会的文化精英,他们本身的职业就是从事研究各个门类的文化元素、文化现象及文化运动规律。校园文化是自生的、自发的,是不需要引进外部社会的现代文化成果的。高校的校园文化足以推动大社会文化的发展与进步。”等等,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们有时会把传承文化等同于生产文化,觉得身在高校之中就是站在时代的文化和科学技术前沿。而企业时时刻刻都处于竞争的状态之中,一刻都不会停下学习的脚步,企业的生存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模仿——创造——再模仿——再创造的循环前进过程。
3、校园文化更多地呈现出理论性特性,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实践文化
高校的优势就在于理论人才很丰富,有些教师习惯于从过去的事物中寻求自备理论的支撑依据,通过不完全归纳得到某种结果,并用来指导实践。曾经有许多高校办的企业,比如清华紫光、北大方正等等,从人员任免、治理结构、股权分置、高管激励等等方面,都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除了有产权不清、治理结构有问题之外,根本的问题还在于这类企业的管理者,往往是出身校园的教授、专家和学者。从科学研究到企业经营,不是简单的职能的转变,而是观念、思维模式的根本转变。一个长期接受校园文化熏陶的人,让他去接受和塑造企业文化,本身是比较困难的。企业注重的是实践,只有被实践检验是有效益的理论才会被企业接受,企业文化必须为企业的战略而存在,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创新、竞争和客户导向。
4、校园文化还留有官场文化的余味,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绩效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种程序文化,也就是讲求形式、按部就班。由于产权所有者的缺席,学校的每一位教师对学校的决策似乎都有话语权,任何上级都不可能不顾忌下级或群众的意见。优而则仕的官场文化目前还在我们很多的校园盛行。因此,校园文化更像是官场文化。企业也讲计划,但是市场的变化很快,企业更强调速度,更强调灵活;企业的决策也有民主程序,但更强调主管的负责意识;企业的人事变化主要取决于工作业绩,业绩是一个人收入、晋升的主要依据。企业里有严格的级别,但它的作用是不同责任和不同利益的区别符号。
5、校园文化还具有一种被动倾向,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责任文化
曾经有教授企业家如是说:企业与校园最大的不同是责任感,在企业里,责任是非常清晰,责任感就真的很重要,做不到就要承担责任,你不能回避;但搞教学做研究,是用使命感,很多专家、学者是觉得有使命去传播知识,用使命去启蒙大家,用使命去分析问题,谈看法。他的话说得很婉转,用了“使命”两字,其潜台词是说有“使命”感的人会去做研究、会去传播知识、会去启蒙大家、会去分析问题。但是遗憾的是,我们现实中的高校里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非常缺乏这种使命感。
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衔接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差异性大于相通性。两种文化的差异除了体制的原因外,还由于我国长时期以来的重文轻商、校企脱钩所致。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衔接应该从弥补他们之间的差异做起。
1、学校要有切合实际的办学理念——提高对群体的认同度
教师和学生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我们不少的教师,或者是因为组织调配,或者是因为个人的原因,来到了这个学校;我们许多的学生,也许录取的并不是自己理想中的学校。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存在着较多的不认可。学校的首要任务是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不同人群只有在统一的群体理念下才有可能凝聚到一起。学校要研究自己的特性,不能从别人那里照抄所谓的办学理念和口号,学校的首要任务是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不同人群只有在统一的群体理念下才有可能凝聚到一起。哪所学校如果没有自己学校的特点,就会造成自己的外显文化与他人雷同,缺乏针对性,不能被教师员工和学生所认同。所以学校应提出符合学校事业规模和学生培养目标发展的要求,确立实实在在的可操作性的行为准则,在此基础上,反反复复地宣传,让群体的理念深入人心,达成共识,并体现在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办学理念的地位在学校诸项工作中居领先地位,一切工作包括管理目标、管理方式方法、标语言论都要围绕和有利于办学理念的实践。
2、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地位——形成学习型组织
本文作者曾经论述过教师的职业特性,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来说,不能把教师这一文化和文明的传承载体当成是理所当然的文明的供体。要强化教师的职业意识,从“先生”的自我陶醉状态中走出来,认认真真地扮演好教书匠的角色。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经验,丰富自己的职业内涵,要在课堂和日常的生活中养成好学风尚,要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的同时,学习我们教师的好学精神。
3、学校管理要体现校长统领——构建完整的法律保障体系
企业的领导者基本上同时又都是企业的所有者,企业中,员工是以资产为纽带来维系关系的,是以资本作为话语基础的,企业中的法律关系明晰,权责利清楚。本文作者曾经论述过学校因所有者缺位而导致的管理尴尬问题,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校长并不是校产的所有者,加上干部选拔体制的不完善,以致作为校产的管理者也不具备公认的感召力和权威性,于是我们就不难理解学校管理中校长统领地位的实际缺损了,因此,众多的学校在实际运营中,并不具备积极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资产利益责任意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是在营造另一类官场。这种恶俗的官场文化或多或少会在学生身上打上印记,污染学生的心灵。因此,学校要完善法律体系,在资产所有权法律关系不能有大的改善之前,要构建干部选拔体制的良法。令人欣慰的是,这方面的工作已经有所进展。
4、建立量化的考核评估体系——形成绩效意识
学校的制度和特有的道德标准,必须严格执行,不论是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突出的一点,就是少评多考,制度说话。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教育系统依然没有建立起科学有效的业绩考评体系,仍然沿用着以评代考的方法,学校管理,要的是是非分明,奖罚严明,公开透明,实事求是,以实待人,以实取胜,远离模糊。要让员工至少做到一、坚持规章标准,每个员工都能理直气壮地说:我很好地做到了学校制定的规章标准;二、明确职责范围,不能模糊或缩小职责范围;三、责任必须承担,任何失责现象无论是谁都必须立即承担由此造成的损失。
5、加强校企合作——铺设就业“直通车道”
校企合作仅仅搞一些 “办学指导委员会”,在学校设立个以企业名称冠名的“某某班”;搞个“订单”式模块式培养方案等等形式的东西,这些工作都是不难做到的,并不能改变整个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重点应该落实在如何做到缩小校企间的文化差异以达到校企之间的无缝隙融合上。除了上文所述以外,笔者认为目前我们所能够做到的,一是学校在与企业共同制定学生培养方案、编制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在课堂教学和业务研讨中融进一定比例的企业管理人员和专技人员,来共同负责和承担实际的课程教学任务;二是学校的教师要有计划地、深层次地融入进企业的管理层和专技层,与企业一起共同负责和承担企业的管理创新和技术改造或产品更新工作。教师与企业员工角色的融通,是铺就学生就业“直通车道”的基础。
文化有着先进和落后的区别,但鉴别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韦华伟. 从校园文化到企业文化,中国管理传播网,2005,6.
[2]刘焕荣, 徐立梅. 文化管理的本质特征和主要特点.商业研究,2002,(3).

作者简介:冯萍(1969- ),女,江苏江阴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