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如何突破原有教育教学体制及管理模式限制,进行职业环境的再造是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本文在介绍企业流程再造(BPR)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认为在高职院校中运用BPR的方法进行职业环境再造是可行的,并结合实践提出了一些观点和做法。
[关键词]  高职院校;职业环境;再造;BPR
1 引言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和服务一线的中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不仅要求学生应该掌握面向某职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而且必须具有某职业所需要的过硬的职业技能,具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能力,能够独立解决项目实践中的问题,并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良好的持续学习的能力,成为既具备过硬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又具备过硬的人品和开拓技能的中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目前所迫切的问题是:必须进一步有效推进高职院校管理模式改革,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再造良好的职业环境,并尽量与专业相关的生产、管理、服务相符合。围绕为什么需要再造职业环境、如何再造职业环境这两个问题,本文结合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系的教育教学改革以及职业环境再造中的一些实践进行阐述和探讨。
2 职业环境再造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无论在规模、质量上都得到空前发展,但无论是教育教学理念、质量评价标准、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教学环境的必要因素,目前还是无法摆脱来自于本科缩减式的学院模型,无法满足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自2002年开始,提出“培养具有‘班组长’以上潜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并具体落实到“过硬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良好的人品和开拓技能”这两个能力的训练上。
1、再造良好的职业环境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职人才培养规格就是培养具有“两个能力”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也就是能适应企业工作第一线的人才。只有在高度仿真、或真实的职业化环境中,才能真正有效地进行职业能力的培训与职业素质的训导,使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职业素质能与市场需求紧密地结合,其所培养的人才应该真正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社会的“零过渡”。
2、再造良好的职业环境是职业素质“身临其境”训导的需要。
根据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规格,其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不仅仅是职业知识和技能训练,还必须包括以人品和开拓技能为主的职业素质训导。简单地说,良好的“职业素质”就是要求学生从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便要把自己定义为“企业员工”的角色,自觉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企业员工”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而这些,只有在一定的企业文化氛围中,在良好的职业环境中,让学生身临“职业环境”其境,才能令其“潜移默化”,才能对之“成功素质拓展和训练”。
3、再造良好的职业环境是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保障。
良好的职业环境将有助于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而“职业素质”并非是单纯靠“教”出来的,而是“长期养成、认真训练、耐心指导”下形成的由内而外所体现的。只有在高度仿真的职业环境中进行这种“养成教育”,学生可以发自内心地加深理解、自觉遵守和维护,而无需严厉的说教、“封堵”,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职业环境再造”这个课题,不仅仅是有限地探讨如何在实践、实训环节上加强和再造,而是整个学校管理模式改革与教育教学改革的课题。
3 职业环境再造的基本思想
3.1高职教育面临的挑战
在目前高职教育规模发展和质量提升的关键时期,院校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笔者认为参照3C理论阐述了目前所面临的全新挑战:
1)顾客(Customer)——原有的学校和学生(教与学)关系中的主导权转到了学生一方,原有的学校和企业(输出人才和用人需求)关系中的主导权转到了企业一方。竞争使“顾客”对“商品”即学校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顾客”对各种产品(教育)和服务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2)竞争(Competition)——技术进步使竞争的方式和手段不断发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已经走出“象牙塔”而走向全面的校-校、校-企等合作,甚至从国内走向世界,在逐渐走向一体化的全球市场上展开各种形式的合作与竞争,教育“品牌”竞争日趋白热化。
3)变化(Change)——市场需求日趋多变,产品寿命周期已由“年”趋于“月”,技术进步使企业的生产、服务系统经常变化,这种变化已经成为持续不断的事情。因此在大量扩招的快速增长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传统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
面对这些挑战,高职院校只有在更高水平上进行一场根本性的改革与创新,才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其中关键的环节就是围绕“职业环境再造”这个核心课题,按照企业流程再造的思想,有效推进院校管理模式改革。 
3.2企业流程再造的基本思想
20世纪9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迈克.哈默教授和CSC管理顾问公司董事长詹姆斯.钱皮提出了管理流程再造(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BPR)的概念,即“业务流程再造就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Process)进行根本性(Fundamental)的再思考和彻底性(Radical)的再设计,从而获得可以用诸如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业绩来衡量的戏剧性(Dramatic)的成就”。这一新的管理思想,对在企业革命管理领域中维持了近两个世纪统治地位的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被称为“管理的第二次革命”。它认为通过科学的流程再造及同时对流程再造的支撑要素进行再造,能够突破原有的基于专业化分工的、以职能为核心的组织形式的缺点,从而改进运作效率,提高组织的竞争力。
引进BPR,进行职业环境的再造,能够比较好地解决高职高专院校传统管理模式所面临的问题:
1)BPR坚持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为核心,同样体现了高职教育中“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整体上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
2)BPR通过对现有的流程进行整合,对原有的作业流程进行渐进式的改革,以流程为工作单位,重新设计工作及组织架构,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不但降低整个流程的成本,而且有利于提高组织的柔性和工作效率,符合高职院校进行职业环境再造的总体目标——即以职业环境再造为核心将原来职能部门的业务集成为若干个工作流程。
3)BPR充分借助于信息技术,为流程再造提供必要的工具和手段,创造出新的工作方式,给再造的对象即高职人才培养环境带来了活力,可以将人才培养质量再上新的台阶。
3.3 “再造”的基本程序
    “再造”就是重新设计和安排学校的整个管理、服务和人才培养过程,使之合理化。“再造”也意味着其所面临的模型是“实时的”、“动态的”。通过对原来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方面、每个环节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和细致分析,对其中不合理、不必要的环节进行渐进式的、彻底的变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按以下程序进行:
1)对原有流程进行全面的功能和效率分析,发现其存在问题。
根据学院现行的工作程序,绘制细致、明了的工作流程图。一般地说,原来的工作程序是与过去的市场需求、技术条件相适应的,并由一定的组织结构、作业规范作为其保证的。当市场需求、技术条件发生的变化使现有工作程序难以适应时,工作效率或组织结构的效能就会降低。
2)设计新的流程改进方案,并进行评估。
为了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必须群策群力、集思广益、鼓励创新。在设计新的流程改进方案时,可以重点考虑:
   ①将现在的数项工作组合,合并为一;
   ②工作流程的各个步骤按其自然顺序进行;
   ③给予教师和学生参与决策的权力;
   ④工作应当超越组织的界限,在最适当的场所进行; 
   ⑤设置项目负责人(Case maneger)。
3)制定与流程改进方案相配套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配置和工作规范等方面的改进规划,形成系统的再造方案。
4)组织实施与持续改善。
实施流程再造方案,必然会触及原有的利益格局。因此,必须精心组织,谨慎推进。既要态度坚定,克服阻力,又要积极宣传,形成共识,以保证流程再造的顺利进行。
在整个再造实施中易出现的问题在于:①学校的总体经营战略思想;②工作流程之间的联结作用;③工作流程的设计与管理流程的相互关系。
4 职业环境再造的探索与实践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系自2003年开始,以“职业环境再造”为中心课题,以学生“两个能力”培养为主导,进行了持续、渐进式的探索与实践。目前主要分为两部分工作:软件建设,即管理流程与组织机构重组、教学模式改革等;硬件建设,即仿真实验实训基地建设。重点有四项阶段性重点工作已经开展并取得阶段性成效:组织机构重组;“5S”管理;“虚拟公司”和“项目组”建设;教学模式改革。
4.1组织机构重组
针对传统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中的日益显现的各种体制性问题,我系在学院总体管理模式改革的基础上,对系部组织机构进行重组,明确各职能机构的权、责、利,并更关注各核心职能之间的相互联结与关系。
目前系部核心职能部门主要是各专业教研室、德育教研室、计算中心。其中机构重组的重心主要是德育教研室。传统高校管理模式中,在系部主要是在党支部书记领导下,团总支、辅导员、班主任分工协同工作。而在高职院校中,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正着力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就是以职业素养训练和拓展为主要内容的“德育”工作。
我系德育教研室的主要组成:党支部书记牵头,德育教研室主任、副主任(原团总支书记),年级辅导员,班主任。由这些老师组成了一支以“职业素养训练和拓展”研究与实践为主要职责的专职队伍,并加强培养力度;在大大加强“德育”工作队伍的同时,有效推进职业素质训练。其主要工作职责主要在如下三方面:
1)以“5S”管理为主的学生基本职业素质训练与“养成”。要求围绕企业文化和企业用人基本需求,突出职业素养的“身临其境”的“养成教育”,突出由学生发自自身需要的、自主的“养成自育”,逐步取代原管理模式中以“管、封、堵”为主的说教式教育。
2)以“职业素养训练与拓展”为研究和实践的课题。要求突出职业素养训练的研究以及实践,研究和开设围绕专业相关的“职业素质课程”,突出“大学生成功素质拓展”。
3)以“大学生创业中心”为主的学生综合职业素质训练。通过该教研室组织、管理、协调,“鼓动”学生自愿组建“专业虚拟公司”,让其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自主实践,突出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训练。
4.2 以“5S”管理营造良好职业氛围,推动学生基本职业素质训练
从2003年,系部在日常管理中贯穿“5S”,即清理、清扫、整理、整顿和素养。这五个词虽然看似简单,但是恰恰做好这些最简单的事情,能让我们学院面貌将焕然一新,能让我们的学生脱胎换骨。
5S分别是日文的第一个字母,它们的含义是:
    清理(Seiri):把工作场所内不要的东西坚决清理掉。
    整理(Seiton):使工作场所内所有的物品保持整齐有序的状态,并进行必要的标识。杜绝乱堆乱放、产品混淆、该找的东西找不到等无序现象的出现。 
    清洁(Seiso):使工作环境及设备、仪器、工夹量具、材料等始终保持清洁的状态。
    维持(Seiketsu):养成坚持的习惯,并辅以一定的监督检查措施。 
    素养(Shitshke):树立讲文明、积极敬业的精神。如尊重别人、爱护公物、遵守规则、有强烈的时间观念等。
正如我们所见:现代企业优雅的工厂环境,良好的工作秩序,严明的工作纪律,是提高工作效率,生产高质量、精密化产品,减少浪费、节约物料成本和时间成本的基本要求。及时清理工作现场,让无用之物离开工作区域,不仅能为生产提供清洁的空间,而且使工作工业或作业人员精神愉快,效率倍增。整顿仓库管理,标识仓库物资,既能妥善保管物资,又能理顺供应程序,还可以降低库存。制订清洁责任图和时间表,明确清洁时间、地点、内容和负责人,方能保持工厂和工作现场的整洁。制定清洁标准,全厂坚持一致,以达到清洁和井然有序。严格工厂纪律,彻底纠正松弛散慢,形成人人负责、违纪必纠的工作作风和纪律。
因此,我们尝试将5S引入学生管理和教育,并从老师做起,辅以具体可行、有效的管理手段,让学生具备得以在现代企业谋职就业的良好基础;尝试将5S引入教师日常办公、教育教学具体工作,“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在工作中培养教师队伍的企业观,营造学院的企业文化。“5S”管理工作方式的实施,系部精神面貌的确焕然一新,各项工作井然有序,老师则“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学生更是在这样的现代企业氛围中得到良好的熏陶,并自觉养成良好的基本职业素质。
4.3 建设“专业虚拟公司”和“项目组”,完善仿真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职业环境”再造的重点之一是仿真或真实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目前系部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院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并重点在院内建设有企业合作实验室,如“锐捷网络实验室”、“用友ERP实验室”等,包括院网络中心等,都是学生参与真实项目实践训练的良好场所。
“职业环境”应该贯穿在学生在校期间的任何时候,而不仅仅是在课堂或实验实训场所。系部经过广泛调研和论证,提出将教学时间和空间进一步延伸,逐步实施,通过组建仿真或真实职业环境,以“专业虚拟公司”和“项目组”为主要形式,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训练和实践机会。具体有以下几种主要形式:
1)学生虚拟公司。专业虚拟公司既是校内学生专业团体,又是最好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是学生团体锻炼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重要阵地。通过公司竞聘,在大二学生中产生项目经理、技术经理等公司骨干,通过承担或辅助教师科研课题子课题、独立承接院内外专业课题,在公司经营、项目实践、客户交互等专业活动中充分锻炼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创造精神和竞争精神。“虚拟公司”方案目前主要面向自大二以上的优秀学生,基本覆盖面在同年级中1/3左右的学生。
2)“项目组”。结合本系各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围绕“面向所有学生提供平台、培养所有学生都能成长”的初衷,针对大一学生和“虚拟公司”之外的学生(约占同年级2/3左右)无法得到如同“虚拟公司”般仿真院内实践基地锻炼的问题,提出参照“虚拟公司”运行和管理模式,在每个年级、每个班级组建“项目组”,配合教学计划与课程实施下达本学期模块或课程实践项目,明确要求,定期监控实施过程,对最后的结果进行竞赛与考评。在项目小组每个成员的通力合作的过程中,不但可以锻炼每个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同时也达到了“学以致用”、互帮互学的效果,重点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竞争精神、学习能力。 
4.4 推动 “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改革 
“职业环境”再造的另一个重点是教学模式改革。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改革逐步成熟。
该教学模式是系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其总体目标就是紧密围绕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遵循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规律,通过积极构建职业“情境”,通过有效的教学课程体系重构,促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感受、体验、认知、总结、提升,有效培养学生过硬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人品和开拓技能。
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绝对是“主角”,这是课程教学效果的保证,也是学生能力掌握和学习能力构建的保证。学习态度决定一切,而学习兴趣决定了学习态度。其重点是:
1)充分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和手段,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整个课程教学设计中,重点以“优胜劣汰”、“段段清”考核过关、公开项目演示和答辩等措施激励学生主动投入到课程教学中;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教学新措施的引入以及“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法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充分直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由于采用项目组形式组织教学,项目组成员间的密切配合和充分研讨、交流并共同学习是保证项目成功的关键,同时也达到了学习过程中暂时落后的同学能够有随时、方便的学习和交流对象,间接地使得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尝到了学习的乐趣。
2)充分理解和掌握教学对象个体特点,在教学活动中因材施教。由于教学对象个体的差异,课程学习能力和效果必然存在差异。而如果让教师面向每一位学生逐个辅导、逐个过关,要保证让每位同学同步掌握过硬的课程能力,则工作量可想而知,实践中很难保证效果。在本课程教学中,通过项目组分组实践教学这种分层次、分阶段的实施策略,取得了比较好的实践效果。一方面,按照学生学习能力和基础能力的差异进行合理分组,每组的项目负责人基本上都是责任感强、学习能力和基础都比较扎实的同学,由此项目组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团队和互助团队,配合教师的教学和课余辅导,基本上保证每位同学都能及时掌握各阶段知识;另一方面,四个教学阶段逐一过关本身既是一种考核手段,实质上更是一种学习激励手段,保障了教学各个阶段效果。
3)整个课程教学组织营造了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得教学过程和内容都无限延伸。在教学过程中,所培育的学生兴趣点有望使得学生学习、实践的冲动和成就感“一发而不可收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个性同样得以最大限度的保障,学习和实践的空间和时间由课堂延伸到学生学习生活的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随着学生学习、实践的不断深入,所涉及的知识面越来越广,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对于专业知识的探知欲使得学习内容也得以无限延伸。这种依靠学生自身的教学过程和内容的无限延伸,让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中架构起了他们的知识框架和学习能力。
从实践效果来看,基于“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较之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更符合高职教学规律,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个性,通过不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达到了该课程能力要求,而随之架构起来的学习能力更是“教”不出来的能力。当然,基于“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专业实践能力、课堂项目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教学相长”必然的要求。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应该是遵循高职教育规律的根本性改革,改革的各方面不应该是孤立的、局部的“修补”。只有立足高职“职业环境”的再造这个课题,围绕高职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从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方面着手“再造”,对于提升高职教育质量、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无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占据着重要的核心地位。
[参 考 文 献]
[1]杨世宏. 海尔集团业务流程再造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2).
[2]吴丽丽. 流程再造(BPR)理论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探讨. 高等建筑教育,2006.(1).
作者简介:吴懋刚(1977- ),男,江苏江阴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系主任、讲师,江南大学在读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