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红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江阴 214405)
摘要:视觉传达设计是通过可视化的艺术形式,将信息向受众对象进行传递的过程。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愈发炙手可热,但在长期大量的设计实践中,视觉传达设计很容易陷入灵感枯竭的困境,同时设计成果缺乏文化内涵,只注重图形、色彩等元素的应用,也是导致视觉传达设计难题的关键之一。而非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其中丰富的艺术形式、深厚的文化内涵为视觉传达设计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将非遗文化与视觉传达专业教育相结合,或可成为破解当前视觉传达设计困境的关键。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非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
我国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市场对视觉传达设计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每年也都有大量视觉传达专业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然而,社会需求与视觉传达教育之间并不匹配,视觉传达教育成果很难满足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视觉传达专业人才的同质化现象明显,仅仅是将色彩、图形或其他艺术手法进行重复应用,设计成果缺乏个性。而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近年来艺术领域的关键,同样作为艺术领域的一部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与非遗文化存在明显的对接点。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无论是对传承发展非遗文化,还是提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非遗文化与视觉传达专业教育的关系
(一)非遗文化为视觉传达专业教育提供精神支持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从过去单纯的知识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转型。并且在双创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也成为各大高校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可以看出,能否为学生建立良好的精神世界,已经成为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着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智慧的结晶,体现出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精神追求。在视觉传达专业教育中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能够利用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推动学生精神追求的发展,帮助学生塑造积极、正确的精神世界,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的精神支持,并成为学生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二)非遗文化为视觉传达专业教育提出目标使命
大学生是我国接受教育的主体,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加强对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能使大学生发挥出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既具有艺术价值,又包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是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念、行为意识的关键。在视觉传达专业教育中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使大学生拥有文化与艺术的自觉性,从而自觉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将古老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的生活工作相结合,甚至能使学生自发的将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当代社会环境专精,从而为非遗文化提供新的活力。因此,将非遗文化应用于视觉传达专业教育中,既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非遗文化转型发展的关键。
(三)非遗文化为视觉传达专业教育提供创新思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丰富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的写照。对视觉传达专业教育工作而言,非遗文化为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资源,同时也为视觉传达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提供了借鉴参考。在视觉传达专业教育中,可积极探索非遗文化与视觉传达设计的融合模式,力图提高视觉传达设计的文化创意水平,并使设计结果具有更深的文化层次感。以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为着力点,探索非遗文化与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结合路径,从而实现非遗文化传播与视觉传达专业教学质量提升的共赢局面。
(四)非遗文化为视觉传达专业教育拓展发展方向
为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须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非遗人才。将非遗文化引入视觉传达教育中,一方面能为视觉传达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资源支持,另一方面则能够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建立非遗文化研究基地,培养一批热爱非遗文化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在提升视觉传达专业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的同时,利用学校产教融合、校企融合等教育理念,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资源与人才支持。
二、视觉传达专业应用非遗文化面临的问题
(一)教育模式与市场缺乏对接
视觉传达设计本身也归属于艺术设计一类,是涵盖在艺术领域范畴的。因此,非遗文化实际上与视觉传达设计有可对接之处。然而受到教育的惯性思维影响,视觉传达专业应用非遗文化过于注重对非遗文化的收编。虽然看起来这种做法是用教科书等实体资料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但这种保护会致使非遗文化缺乏活性和可持续性。此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是需要经过市场检验的,当下市场对非遗文化与视觉传达设计的对接,期望主要体现在非遗文化的现代化表达,以及现实生活中非遗文化的体现。然而,由于视觉传达专业应用非遗文化,过度重视培养学生非遗文化与视觉传达设计理论和技能,忽略了市场需求对二者融合的需求,导致非遗文化与视觉传达设计结合的市场化水平较低,没有实现教育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二)课时与非遗传承的要求不匹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先人在多年生产生活中逐渐积累下来的宝贵资源,其文化内涵深厚,艺术形式丰富多彩,学生想要掌握非遗文化的精髓,往往需要大量的学习时间。与此同时,非遗文化相比其他文化形式更加灵活,体会非遗文化的艺术美学和文化内涵,往往很难依赖教师的言传身教,需要学生在感受非遗文化魅力时主动形成。因此,学生学习非遗文化知识往往需要长时间、大量的经验积累。然而,由于视觉传达专业分配给非遗文化相关课程的课时有限,在短时间内很难有效的实现非遗文化与视觉传达设计的融合,这也就导致学生对非遗文化的掌握水平薄弱,将非遗文化与视觉传达设计相结合的基础不够扎实。
三、非遗文化在视觉传达专业的传承与创新
(一)视觉传达专业应用非遗文化的背景分析
中国文联副主席、艺术学专家潘鲁生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其艺术形态丰富多变,且非遗文化的象征符号为当今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伴随着近几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以及与各行各业的结合已经成为业内研究的重点。然而,现有的非遗文化创新项目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缺陷,主要体现在重视表层设计,研究的内容不够深入,没有形成视觉传达设计与非遗文化的认同,以及缺乏非遗文化的理论研究,没有建立跨学科的非遗文化研究系统。因此,需要从文化再造的角度,深入分析非遗文化与视觉传达教育可行的对接点,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让学生自发的将非遗文化应用到视觉传达设计中,以培养兼具非遗文化与专业素养的高素质人才。视觉传达设计之初需要对特定事物的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并通过如文字、图形、色彩等艺术设计元素,将事物信息以可视化的方式向受众传递。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理念的影响下,视觉传达设计已经延伸到如空间、互联网等多个领域,其形式愈发丰富,表现方法也多种多样。非遗文化在不同历史环境下有各异的表现特征,与视觉传达设计的融合中,一方面需要突出视觉传达设计的生活功能,另一方面还要重视非遗文化的历史价值。由此可见,基于项目驱动的非遗文化与视觉传达设计实践更具有可行性。
(二)视觉传达专业应用非遗文化的目标设计
将非遗文化与视觉传达教育相结合开发的实践课程,应重点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对现有视觉传达教育的反思与优化,包括课程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理论课与实践课分配等;第二是充分发挥地域文化特色,将地域非遗项目与视觉传达教育结合。以这两个问题为出发点,梳理当前视觉传达教育的创新性理论成果,并从基础理论、设计项目、教育流程、成果转化四个维度,制定视觉传达教育的具体实施策略。根据现有的结论,视觉传达专业应用非遗文化的课程目标应集中于两点:其一是通过综合实践教学找出本专业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并基于视觉传达专业特征优化教学结构,重点培养学生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其二是加深对非遗文化的认知水平,并结合视觉传达专业对非遗文化进行再创造,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播与发展。
(三)非遗文化与视觉传达教育的融合过程
非遗文化与视觉传达专业教育的融合,应分为以下几个过程:第一,初级认知阶段。针对视觉传达专业刚入学的学生,由于尚且缺乏视觉传达的相关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大量的调研项目、案例等加深对视觉传达与非遗文化相结合的理解,并开展基础的认知能力训练。第二,基础应用阶段。在这一阶段内,需要有意识的引入围绕非遗文化展开的设计项目,通过项目驱动法打破视觉传达专业中色彩、图形、文字等基础课程的界限,并构造出设计思维、设计基础、艺术形式等三个基础训练环节,三个环节之间彼此搭配、互补,共同提升学生应用非遗文化开展视觉传达设计的能力。第三,综合应用阶段。最终阶段将非遗文化与视觉传达设计中产品包装设计、海报设计等具体项目,以专题式的方式进行充分结合,在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的同时,重视突出视觉传达设计成果的传统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胡瑶,刘永旺,吴寒,陈思涵.依托社会实践项目提升设计专业学生创新素质探索——以升平轩纸影馆文创设计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6):139-144.
[2]陶丽萍,李技文,俞钰凡.乡村振兴背景下湖北非遗文化产品创新开发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36-142.
[3]陈浩.区域非遗融入地方高校文化校园建设的研究——以福建非遗文化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4):149-153.
Research on the Effective Ways to Strengthen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Non-heritage Culture i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f Higher Colleges
YANG Xiao-hong
(Jiangy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Jiangyin Jiangsu 214405,China)
Abstract: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is the process of transferring information to audience through visual art form. The non-legacy culture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rich art forms and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 provide valuable resources for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Combining non-legacy culture with visual communica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may become the key to solving the current dilemma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Keywords: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non-legacy cultur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ultural heritage
本文发表于《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22
作者简介:杨晓红(1984— ),女,江苏江阴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影视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