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兆东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local economy.
——Take jiangyin city as an example
摘要: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职业院校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地方产业作出了较大贡献。本市职业教育在专业建设、校企合作方面开篇良好,但存在校区分散、教育资源不足、软实力不足、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对接错位、政校企融合度不高等问题。通过大量调研,本文针对本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从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利环境、推进校企“双元”育人、打造多元办学格局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Abstract: vocational education services economic development,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train a large number of high-quality workers and technical skills, for the local industry made a greater contribution. This city's vocational education starts well in terms of specialty construction an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but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scattered campuses, insufficient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sufficient soft power, mismatch between the supply side of talent training and the demand side of industry, and low integr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 Through a lot of research, this paper, aiming at the predicament of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is city, puts forward feasible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creating favorable enviro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moting the "dual education" of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nd creating a diversified pattern of running schools.
关键词:职业教育 成效 困境 建议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ults trouble advice
近年来,江阴市职业教育发展经历了由数量扩张到布局调整再到内涵建设等几个发展阶段,紧紧围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两大目标,深入贯彻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强统筹、提升内涵、强化规范、深化改革,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然而面对产业强市、经济结构优化提升、高质量发展等更高要求,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
一、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成效
江阴市原有8所中职校,其中5所挂牌合并,成为分校,目前共有1所高职院校和4所中职学校,校外实训基地328个,国家级紧缺人才培训基地3个,拥有数控、机电、计算机、电子、汽车等9大类主干专业,设置了加工制造、交通运输、信息技术、财经商贸、文化艺术、轻纺、农业等类别40余个专业。现有省示范专业11个,省品牌专业9个,无锡市级示范(重点建设)专业15个,无锡市精品(优秀)课程39个,校外实训基地328个;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职业教育成果显著,对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1、对实体经济人才贡献度显著
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背后是高技能人才的支撑,而这些技能型人才离不开职业院校的培养输送,职业教育是制造业技能型人才供给的主要渠道,截止2018年底,本市共有技能人才26万,其中高技能人才9万,占技能人才比例达34.6%,地方职业院校每年向200余家大中型制造业企业输送了近7600名技能人才,“江苏省教授博士柔性下企业”、“窗口行业服务质量现场考评”等项目长期为企业服务,对企业产品升级、市场开拓、技术攻关起到了重要作用。近三年,职业院校教师积极承接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革新项目、智能物联网项目,帮助企业解决了60项技术难题,帮助企业申请了26项专利,仅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截止2018年底,已授权发明专利43项、实用新型专利95项、软件著作权25项、外观设计专利7项,成功转化科技成果40项,促进了本市制造业持续向好发展。2018年,有17家企业入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占江苏省入围数(50家)的34%,制造业企业入围数量再次领跑全省同类城市,彰显了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的强大实力,打造了“江阴制造”全国样板,成为“制造业第一县”。
2、校企合作纵深推进,体制机制逐步完善。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构建了“校企合作领导小组”、“专业指导委员会”、“学生实习与就业基地”、“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基地”、“校企共建实训室”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渠道,先后开展了“顶岗实习”“工学交替”“订单式培养”“冠名班”“厂中校”“校中厂”“现代学徒制试点”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职业院校正式签约的合作企业达200余家。一方面,合作企业为职业院校提供场地、师资、设备、就业岗位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各职业院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110技术服务队”等形式,为中小企业提供培训、技术、生产、研发和创新服务。同时,各职业院校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海澜集团被确认为全国8家试点企业之一。
3、职业教育联盟共建共赢。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牵头与5所中职校(含分校)成立了江阴市职业教育联盟(1+5),融合50余家企业组建了“HR联盟(人力资源联盟)”,坚持以“平等互惠、资源共享、集约发展、合作共赢”的基本原则,推进职业院校“围绕产业设专业、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办学理念的有效实施。校企双方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和价值文化等各个方面深度融合,实现了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和企业的有机衔接,构建了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协作自律、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新局面,实现校企之间、校际之间的共建共赢。
二、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
1、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对接错位。本市职业教育总体落后于周边地区,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吻合,职业院校趋同开办专业,如计算机、电子、机械、会计、商贸、旅游类,而对计算机、会计、商贸等专业类中职层次的毕业生需求较少,导致专业人才规模过剩及学生就业不对等。而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七大新兴产业高级工、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缺口较大,但因社会和家长对新兴专业就业前景不了解,即便就业形势大好,也是无人问津。
2、中等职业教育总体资源不足。经测算,目前全市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极限容量为1万人,实际在校生规模为9700人。部分中专校已经处于超负荷状态,无法满足今后一段时期生源逐步增长的需要。根据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规模测算,至2022年,初中毕业生将增至1.55万人,较2017年增加约3000人。根据普职比大体相当基本要求,2022-2024年,中等职业教育年潜在生源规模为7000人左右,中职校年招生规模应达5200人左右,在校生总规模预期将达到1.6万人左右,届时,全市办学容量缺口达6000人以上。
3、政产教融合发展机制尚未形成有效合力。长期以来,科技部门负责产学研合作,并设立具体科室管理,但更多的注重的是技术合作、项目攻关、成果转化,虽具有紧密对接企业及高校的通道,但人才培养职能较为弱化;工信部门注重经济运行及产业发展,开展的培训基本是针对产业及企业家;人社部门负责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教育部门的职教科负责职业教育的发展,这两个部门注重的是人的教育,与企业及产业“距离较远”。此次省市机构改革后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仍然缺乏衔接部门,而真正抓产教融合的责任往往交给了具体院校,而目前,院校在与企业推进产教融合时并没有制度性保障及抓手,院校需承担政策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1]。
4、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招录机制亟待改革。由于职业教育的专业属性,以大学毕业生为主体的新招录教师因实践能力不足,通常难以适应学校的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任务。但是,由于学校技能大赛等教学任务急需的国赛金牌、省市技术能手、博士等高技能人才因学历等条件限制,在地区教师招录标准下,难以通过招录渠道进入教师队伍。而周边城市诸如张家港、宜兴等地区,针对高技能人才均已放开招录标准,通过引进一批国赛金牌选手等人才充实专业教师队伍,极大提升了学校专业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保障措施,着力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利环境
1、加大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的力度。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公共财政投入,不断改善职业院校基本办学条件,适应地方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新定位。深入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工程,依托职业院校建设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专项公共实训基地,对经认定的市级专项公共实训基地,按规定给予30-50万元的一次性建设经费补助。另外,加快建设能够有效对接产业发展实际和国际化证书要求的现代化实验实训室,引导学校特色化发展,在全市职业院校范围内,分五年建设40个国际化、现代化实验实训室。
2、优化职业教育资源布局的精度。将职业教育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谋划制定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重大生产力布局规划时,同步规划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方式、实现途径和重大项目,推动职业教育资源布局与人口分布相适应、与主体功能区相匹配、与产业园区相对接。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对口升学考试制度,推进中高职衔接、中职本衔接、高职与本科衔接,开展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分级培养和联合培养试点。
3、提升高技能人才培育的广度。落实国家和省对技工教育管理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完善技工院校管理体制,确保技工教育培养规模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中的主要载体作用,鼓励职业院校利用现有师资、设施设备和教学经验等优势,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推进高技能人才高质量发展,同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发职业院校参与社会化职业培训的活力。引导民办培训机构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培养技能人才,对民办机构毕业生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并在本地区就业的,参照相应职业资格等级或职业技能等级的培训补贴标准,给予技能人才培养补助。
(二)促进产教融合,大力推行校企“双元”育人
1、围绕“产业强市”,办好优势专业。推进职业学校与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同园区联结,支持职业院校重点办好产业强市重点支持的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节能环保产业领域专业,培育50个产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骨干专业。地方教育部门、人社部门定期发布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报告和行业人才需求预测,指导职业院校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和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对设置雷同、就业连续不达标的专业,缩减招生计划或停止招生。科技部门支持职业院校参与科技研发与服务,校企联合申报各级各类科技专项,鼓励职业院校建设区域中小企业科技服务基地。
2、围绕“工学结合”,推进协同育人。建立政府推动、行业指导、学校企业双主体实施的校企合作机制,支持校企联合开展招生、专业建设、实训实习、质量评价、毕业生就业创业、员工培训、协同科研攻关等项目。在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推动学校招生和企业招工相街接,建立学历与技能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产教融合平台载体建设,重点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建设若干个设备先进、技术超前、集产学研于一体的职业院校专业实习实训中心。完善职业教育集团发展机制,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建立以资本为纽带、专业为支撑的紧密型职教集团,支持建设市级、省级和全国示范性职教集团[2]。支持企业、职业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或其他组织机构,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建立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教联盟,推动产教联盟内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师生培养、课程开发、技术研发等方面整体提升,培育3个左右示范性产教联盟。
3、围绕“示范引领”,完善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开展产教融合型企业评定,对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取得突出成效、发挥引领作用的企业由市政府评为“江阴市产教融合型企业”,发改、工信等部门在技术改造、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型制造、绿色发展、两化融合、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发改、科技等部门在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等项目建设上予以优先支持,财政、税务部门按规定落实相应的优惠政策。健全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制度,规模以上企业按职工总数的2%安排实习岗位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设立专项资金,对考核认定符合要求的企业,按照实习学生每人每月200-400元的标准,补助其参与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本。企业因接收学生实习所实际发生的合理支出,依法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建立规模以上企业把开展职业教育情况纳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发改、工信、科技、财政、工商联等部门单位可将校企合作成效作为企业评优坪先、项目资助的重要依据。
(三)聚焦专业人才,全力实施教师管理体制改革
1、改革职业院校教师聘录标准。“暨阳英才计划”要加大力度吸引优秀人才从事职业教育,支持职业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双向流动、两栖发展。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引进绿色通遒,对世界技能大赛获奖选手、全国类职业技能大赛前三名选手和省类大赛第一名选手,以及人社部授予的“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省政府授予的“江苏技能状元”“江苏工匠”,经人社部门认定后,建议由招聘院校自主考核录用,直接办理进编手续。中等职业学校可以通过公开招聘方式先行聘用特殊紧缺岗位的专业课教师。建立乡土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到职业院校兼职授课制度。
2、建立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教师管理制度。建议在教职工总额中安排一定比例或者通过流动岗位等形式,用于面向社会和企业聘用经菅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等担任兼职教师。依据职业院校教师平均工资标准,核定兼职教师经费补助额度并足额拨付到校,用于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加强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
(四)凝聚各方优势,致力打造多元办学格局
1、统筹指导管理,完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政府部门应加快推进职能转变,由注重“办”职业教育向“管理与服务”过渡,健全教育、发改、财政、人社、工信、科技、科研机构、企业、中高职院校、行业协会等部门单位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职能,强化工作监督、绩效考核。加强对职业院校在市场分析、人才需求预测、专业设置、课程设计、质量考评等方面分类指导,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和政策措施等方面的统筹管理。
2、创新办学体制,扩大职业教育市场化范围。可参照广东、深圳鼓励企业开办职业院校模式,广东东莞现已有3所民办高职,15所民办中职,深圳民办职校占比高达50%,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实习场所等要素参与职业院校办学可享有相应权利[3]。建议企业投资或与政府合作建设职业院校的建设用地,按科教用地管理,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通过划拨方式供地,鼓励企业自愿以出让、租赁方式取得土地;健全财政、登记、收费等支持民办职业院校发展的相关政策,对非营利性民办职业院校通过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出租和转让闲置的国府资产、政府补贴、基金奖励、捐资激励、教师交流等措施予以扶持;完善鼓励社会捐赠促进职业院校发展的长效机制,支持职业院校通过楼宇、实训基地等设施冠名、授予荣誉称号等方式吸引社会捐赠。
参考文献:
[1]戴勇,陈剑芬.对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结合”教育的再认识.[J].职教论坛,2005(1).
[2]陈岭.集团化办学视角下深化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3(14).
[3]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本文发表于《中外企业家》2020年16期。)
作者简介:
纪兆东(1977—),男,江苏.泗阳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214405,本科学士,助理研究员,安全保卫处处长,教育管理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