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职研究 > 高教理论 > 正文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尚不成熟的标志之一
2013-05-21 13:54:53

                                                         ——从高职学生及其家长的心态说起
 
                              北京联合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    副教授   张 利(法学硕士)
                   
    高等职业教育在西欧和美国已经发展成熟,即便在中国的台湾地区,亦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在中国大陆地区,政府在10余年前开始提倡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近5年来,中国政府在政策倾斜、财政支持、媒介宣传上,投入了较大力量。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也从无到有,迅速扩充。像北京联合大学这样的公立学校,属于高职系列(含专、本层次)的就读学生已经过半。
    但从高职生及其家长的普遍心态来看,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并不高,普遍存在着如下一些看法:
    1、认为高职是高等教育系列中的最低层次,高职生低人一等。这种普遍的心理状态可以从中国学生和家长对普通高中(普高)和职业高中(职高)的选择得到印证:在中国,家长首先希望自己的孩子考入普通高中,不得已时再考虑报考职业高中层次的学校。没有把高等职业教育看作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别,而是看作一个层次,比较出的结论是高等职业教育类别下的学校或者专业“低人一等”。
    2、认为经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后,高职毕业生最多不过是个“高级蓝领”而已。在相当多的中国人心目中,经过大学学习毕业后,理应是“白领”,不在一线从事具体劳作,而是从事专门的科研工作、从事管理工作、指挥人的工作,至少也要在办公室从事协调性工作。因为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应用性”,因而,学生和家长就片面理解为高职生毕业后就是在一线做简单的体力劳动,做“高级技工”的工作。
    3、认为高职生的学习费用高,投入产出比不合适。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实践环节,因此,其硬件投入(如实验设备、组织实践等)相对普通本科要大。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收费高于普通高等教育系列本(专)科的收费标准。高职的教育成本较高,这就使得本就对高职存有偏见的学生和家长,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把高职更加作为第二选择或者第三选择了。
    4、认为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在很多学校并没有体现出来。学生和家长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许多专业都是原来意义上的专科的“压缩版”,应用性(型)的特点尚不明显。
    5、高等职业教育一般都是民办教育的主打项,而对民办高校,社会上普遍存在不信任的心态。这也或多或少影响了对高职教育作用和效能的认识。
    存在上述心态有诸多原因:主观上看,(1)与中国人的传统心理有关。比如,中国历史上有“动口不动手”的君子心理,看中理论而轻视操作,看中脑力劳动而轻视体力劳动,看中书本知识而轻视社会实践等。(2)加之,长期认为大学生应该是脑力劳动者,应该做理论的研究和领导指挥性工作等,这种观念影响了对“应用性(型)”的内涵的理解。(3)对经济社会发展日益需求“应用性(型)”人才的客观趋势认识不足,等等。 客观上看,(1)主要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还刚刚露出对高等职业教育大规模需求的端倪;(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尚在摸索之中,其自身特色和优势还有待进一步体现发挥。(3)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受教育者大多是中等教育阶段学习成绩比较后面的学生,成绩优秀的学生大多不报考高职系列的学校和专业,这无疑影响了人们选择。(4)另外,许多不办高职的大学(比如清华北大等研究性大学)有意无意地对高职采取居高临下的态度(比如:持有高职系列英语3级证书的高职毕业生,去北大考成人教育的本科,证书就不被承认)。(5)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开展的时间比较晚,毕业生的跟踪需要时间,目前高职毕业生比普通高教系列毕业的学生的明显优势也没有充分表现出来。
    总之,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需要进一步完善,高职显示出自己的优势,还需要时间。而高职生及其家长的心态调整也是必要的。
 
    注:(美国福布莱特资金会资助美国圣道大学与北京联合大学“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学术研讨会”会议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