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职研究 > 高教理论 > 正文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块化设计探讨
2013-05-21 13:54:55

搂一峰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职成教研究所,上海200032)
 
    摘要:模块化课程是实现中高职合理教学衔接的基础,有助于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和脱节。高职课程模块化设计应符合专业设置标准、学生个性选题要求以及市场需求,要易操作、易推广。根据高职培养目标和行业发展需求,可将课程分成基础理论、行业技能和学科前沿信息三类模块。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模块;基础理论;行业技能;学科前沿信息
    中图分类号:G423;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06)07-0043-02
 
    一、国外职教课程模式的探索及启发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以来,我国引用的国外职教课程模式主要有世界劳工组织的MES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加拿大CBE模式。“双元制”以职业实践活动为核心组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MES”以技能分解为框架构建模块及模块组合,“CBE”以能力分析为依据组建模块,其本质在于教学内容的取舍决定于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这3种模式统称为“能力本位模式”。
    以上3种课程模式各有所长、特点各异,但究其本质,可归纳出以下共性:
    第一,体现了核心课程的理念。3种课程模式不以学科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内容,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从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出发来组织教学内容,强调能力本位和知识的“必需、够用”,重视职业分析,反映了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出现的课程范型——核心课程的理念。
    第二,课程结构模块化。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不但能及时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大大增强教学内容的适用性,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不同学习基础、发展需求各异的受教育者的需要。
    第三,课程综合化。由于教学内容取舍的依据是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因此绝大多数模块都以某一能力或技能的形成为主线,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每个模块几乎都是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综合化的典范。
    这些模式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其课程开发方法已成为改造传统职业教育弊端的有利武器。
    二、课程模块化设置的优势
    模块化思想起源于工业生产,其目的在于简化设计和制造工作,缩短产品和设备研制时间。例如,加工零件时使用的夹具大都是由夹紧零件、定位零件等不同功能零件组装而成,可将这些功能零件事先设计和制造成各种结构和规格的模块零件,然后按专用夹具的结构需要,选择模块零件进行组装。
    高职一个专业类中常有多个专业(或称专门化)方向,因而在课程体系结构上适合于专业分枝型结构。在各专门化教学计划中,课程种类基本相同,这就为课程模块化提供了用武之地。从现代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看,学生越来越成为教育的主体。课程模块化的设置,使学生既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安排学习时间、掌握学习进度。
    课程模块化就是将各种课程分别编制成在深广度上有差异的几种模块,如技术教学(1)、技术教学(H)等。各学校的相关专业可以按照需要选择各种适用课程模块,再加上少量自己开发的课程,组合成专门教学计划。
    三、课程模块化设置的方法
    (一)课程模块化设置原则
    课程的模块化设置强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够用、实践”为主。同时,需要课程资源信息库的支持,以为学生提供直接的学习支持服务。课程模块设置要符合如下原则:要有专业设置标准,专业设置符合培养目标,符合高职
 人才培养的特点;符合学生个性选课和新知识引入的灵活性要求;符合市场需求;课程前后衔接有序;易理解、易操作、易实施、易推广。
    (二)课程模块化设置的结构
    1,基础理论模块
    一是对所有基础理论课程进行分析,取消部分课程;二是对保留课程进行内容选择和压缩,只讲最基础、最主要、最实用的内容,其余的留给学生自学或参考;三是根据专业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自由地组合成各种课程群;四是强调理论的讲解要与案例分析紧密结合,最后落实到行业技能提高上来。
    2.行业技能模块
    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情况,行业技能模块应成为教学的重点。通过校内的实验课、校外的社会调查课、实习课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毕业创作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结合各专业特点和与之对应的社会行业特征,努力使学生经过这一模块的训练和实践,真正提高动手能力、转化能力、生存能力。
    3.学科前沿信息模块
    系统地把学科前沿的最新信息介绍给学生,目的不是介绍理论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学的着眼点是通过学科前沿信息的介绍,让学生领悟渗透在这些信息中的新的思路、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这一点与行业技能模块提高3种能力紧密相关。
    四、三类模块的课程设置
    (一)基础理论模块类课程
    该模块包括3个课程群:一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法律与道德等课程为主的公共政治课课程群,二是以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大学语文、应用写作为主的公共基础课课程群,三是以管理学、政治经济学、心理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统计学、会计学、法学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为主的不同专业的基础理论课课程群。前两个课程群构成公共课模块,第三个课程群构成基础课模块,这两类模块构成基础理论模块,然后根据不同专业(虚拟)的需要分别从各个课程群中选择1—2门,组成不同的课程模块。
    (二)行业实践模块类课程
    打破原有课程设置的陈式,在广泛社会调查的基础上,由学校专业指导委员会主持,聘请社会各有关行业的专家参加,共同拟定和设计行业实践模块类课程。以某一类岗位上必须掌握的某一种技术或必须具备的某一种能力为具体内容,而不是以课程名称为内容。每3-4种行业技能或能力为一个模块。每个模块的具体内容大小不等,完全根据实际需要而定。如多媒体技术、音响设备及使用技术就可以构成管理及办公自动化专业的一个实践模块。
    (三)学科前沿模块类课程
    学科前沿模块类的课程,主要是介绍本专业学科发展的现状和对未来的展望,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学科的发展水平。该类模块的课程内容一般比较短小,每一个内容只作概括性介绍。如图形与图像技术、虚拟技术、网络计算机就可以构成计算机专业的学科前沿模块。
    课程模块分必修和选修两类。每个学生必须根据自己的所学专业必修两个基础理论模块、一个学科前沿模块。除必修课外,学生还可以自由选课,根据不同的学制年限控制选块下限,达到职业资格鉴定或技能考核要求的则可以免修。
 
[参考文献]
[1][美)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丛立新著.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职业技术教育》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