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职研究 > 研究成果 > 正文
企业文化--学院文化建设的“它山之石”(曹红卫)
2013-05-21 13:52:06

[摘要]纵观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主题。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已逐渐成为各项变革的发源地,他们总是站在国际管理科学的最前沿,最积极最充分地吸收人类管理科学的最新成果,以解决当前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而学院作为一个组织,如何高效运作,最大程度地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这是一个管理问题,和企业管理是相通的。因此,学院建设的很多方面,可以借鉴企业的成功经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关键词]学院文化;企业文化
纵观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主题。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已逐渐成为各项变革的发源地,他们总是站在国际管理科学的最前沿,最积极最充分地吸收人类管理科学的最新成果,以解决当前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而学院作为一个组织,如何高效运作,最大程度地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这是一个管理问题,和企业管理是相通的。因此,学院建设的很多方面,可以借鉴企业的成功经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世界第一CEO--美国GE前总裁杰克韦尔奇曾说过:“如果你想让列车再快10公里,只需要加1马力;但要使列车速度增加1倍,你就必须更换铁轨了。”韦尔奇所说的“铁轨”,就是指企业文化。微软、IBM、HP、可口可乐这些世界名企,之所以能够历经几十年市场风雨洗礼而基业常青,背后那只“看不见的手”,正是其独特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在发挥决定性作用。小企业靠人治,中等企业靠制度管理,大企业靠文化管理。睿智的现代企业家已经深刻认识到了良性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和积极意义,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已成为保持企业凝聚力、强化企业管理水平和提高经营效率的重要原因,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学院虽不同于企业,但是其学院文化同样是支撑学院快速发展的“铁轨”!牛津、哈佛、北大、上交这些名校,历经百年沧桑而初衷不改,魅力不减,卓尔不群,其长期积淀形成的深厚的学院文化根基,以及与时俱进的学院文化建设理念,必定功不可没。由此可见学院文化建设的重要。而作为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与企业联系最紧密,和企业的相互依托更现实,从而以企业的视角来审视学院的文化建设,就显得更为必要、重要和迫切。 
二、学院文化建设的内涵
 学院文化,是指学院在自己的历史发展中,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由所有教职员工和广大学生共同创造积淀并共同遵循的办学思想、价值观念、学院作风与传统、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的总和,以及体现上述内容的各项物质载体和行为方式。广义地讲,是指学院在办学过程中所创造地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地讲,是指学院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包括学院的办学思想、办学宗旨和目标、学院价值观、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以及各种视觉标志系统文化等等。
   学院文化建设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文化氛围的营造,让学院的理念和制度弥漫在学院的各个角落,以文化的魅力去影响教职员工和广大学生,最终使之内化为师生的潜意识,从而使师生的思想得到提升,情操得到陶冶,行为得到规范,素质得到提高。
三、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对学院文化建设的启示
通过对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过程进行剖析,我们可以发现,它们都具有以下的一些特点,对我们建设学院文化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1、积极倡导企业使命与社会责任相统一,为企业发展培育和谐的文化环境和氛围;
    企业使命的最主要内容就是切实实现股东和员工的利益,同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直接外在表现就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最好的商品和服务。衍生到学院层面,学院使命的最主要内容应该是努力促成学生“从合格的大学生到合格的社会人再到合格的职业人”的快速平稳转变,为企业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有用人才;学院履行社会责任的外在表现应当是弘扬社会正气,引导社会思潮,教育人们辨是非,知善恶,知荣耻,从根本上提高全民素质。
2、把企业以人为本与企业以企业为家统一起来,特别注重建设人企合一的发展团队;
 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哲学,反对"见物不见人"的理性管理思想,主张将培育进步的企业文化和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作为企业管理的主导环节。制度之所以能够称之为文化的一种,它的价值和意义,就应该是培养人、发展人,使人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而决不止于规范和约束人。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中,很讲求对企业员工的尊重和人性化管理,在许多细节层面体现对员工的人性关怀,比如对员工的生日祝福,公益伞等。不少大企业即便处境困难,也努力通过限量招工、内部转岗分流、对员工再培训等手段,较好地保持了员工队伍的稳定,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所有这些,都会让员工逐渐从内心里自发地以企为家,将努力工作当作一种本能,一种回馈和感恩,久而久之,达到人企合一的理想状态。而对于学院,在日常制度的制定和建设方面,应当尽可能地以学院主体的人--师生员工为本,考虑并贴近他们的实际情形和需要,正所谓“讲奉献,但不追求清贫;讲学习,但不注重形式;讲党性,但不排除个性;讲原则,但不脱离实际;讲学院利益,但不忘记师生员工的利益。”这样才会形成教师爱岗敬业,学生遵纪好学,师生员工一起"以校为荣,以为校争光为荣"的良好循环,逐渐形成并积淀良好的学院文化。 
3、努力做到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相统一,培育支撑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文化力量;
 很多名企的寿命都在40年以上,有的长达百年。如美国GE,日本资生堂等。这些企业长寿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在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占领市场制高点的同时,非常注重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使企业发展既根植于厚重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积累当中,又能适应时代变化,不断发展创新。通过创新,把企业建成命运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衍生到学院层面,建设学院文化的关键,一方面是对学院传统文化的把握和继承,另一方面则是对时代精神和社会需求的重新定位。对学院的优秀传统、先进典范,要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要保持自己的特色和个性,不随波逐流;在传承的同时,也要根据时代精神,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例如,顺应新的时代发展要求,积极尝试新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专业设置与市场接轨,与企业联合面向订单办学,顶岗实践代替简单的书本教学。在教学方式上,尽可能创造条件,鼓励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并广泛应用到日常教育教学中去,在教学方法上,积极推进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摒弃照本宣科和平铺直叙,等等。 
4、在日常经营过程中把宣传产品与经营文化相统一,培育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优秀的企业,一般都设有规模较大的宣传部门、企业文化部门或形象策划部门,非常重视产品和企业文化的经营与宣传,对内经常进行企业标志、企业精神、企业口号、部门口号的宣传教育,让员工熟稔于心并逐渐内化为行动。比如乳品业中的蒙牛集团,为了使自己的口号更具影响力和可操作性,他们把口号口语化通俗化,并制成标语牌,悬挂于公司的每个角落,例如,财务部的标语是“现金为王”、销售部门是“老市场寸土不让,新市场寸土必争”、在车间里是“产品等于人品,质量就是生命”、在与客户打交道的地方是“从最不满意的客户身上,学到的东西最多”、在食堂门口是“如果你打算剩饭,请不要在这里就餐”,等等,都在潜移默化中规范了每个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有的企业还会对文化进行战略投资。比如日本资生堂,早在1919年就在东京的商业中心设立画廊,免费为世界各地的未成名画家、摄影家提供作品展出的场所,如今这些作品已成为资生堂的文化资产,并随着这些艺术家知名度的扩大而不断增值,声名远播。对于学院来讲,校风校训就是学院的精神核心,必须立足学院实际定位,体现学院自身特色;在信息社会里,校园网更是对外宣传的主战场,必须高度重视、充分利用;学生就是产品,学生在企业中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整体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就是学院一块流动的广告牌,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学院的口碑,都有赖于在他们的实际行动中检验、树立和维系。 
 四、新时代的企业文化特征对学院文化建设的启示
 在充分认识时代背景、深入考察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新经济之后,不难发现,无论是基本的价值观念,还是具体的行为准则,新时代的企业文化都将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工业经济中的传统文化模式,有它新的时代特征,这些,在学院文化的建设中,更要加以重视。
1、速度文化:
    当今世界充满着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一直在变”,现代企业已没有决策大小的问题,只有速度快慢的问题,“速度决定一切”。学院亦然。学院要敞开门来,接受市场信息,感受时代脉动,摒弃官僚作风和拖沓懒散现象,培育起一种重视速度的学院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永争潮头,适应发展。 
2、创新文化:
   现代市场经济,要求企业作为独立的法人和经营主体去参与和面对市场竞争。学院也必须面对市场求生存,要有生存之忧,有发展之虑,“任务由需求确定,经费由社会供给,绩效由上帝评价,命运由市场掌握”,学院向企业学管理,实现教育管理与企业管理的有机整合,建立起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现代学院制度,将是各级学院的必然选择。
3、虚拟文化(信息文化):
   企业经营的虚拟化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全球范围内通过软性操作系统整合优势资源,既提高了企业运行的效率和活力,又避免了常规的硬设施投入,从而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第二,只需要保持对市场变化的高度敏感性和研发设计能力,而不必将大量精力耗费在低附加值产出和常规的普通工业生产中,后者完全可以通过国际分工体系或合营方式来完成。过渡到学院方面,学院应该尽快建立健全校园网络,实现电子化办公,既节省了能源,又提高了效率;同时,学院的后勤服务,应该逐步实现社会化,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加强监管力度,只有这样,学院才能拿出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改科研当中,真正提升学院的核心竞争力。 
4、学习文化:
 毫无疑问,崇尚知识、会获取知识,将成为新时代的基本素质和要求,学习型社会的呼声也愈来愈迫切和高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知识的积累靠学习、创新的起点在于学习、环境的适应依赖于学习、应变的能力来自于学习,这就要求一种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文化氛围。个人的知识结构必须不断更新,学院文化中关系学习的各项考核指标要有利于学习、体现出学习,要倡导终身学习的风尚。
5、融合文化:
 竞争全球化,导致竞争的内涵发生变化,竞争中的合作,使企业必须不断融合多元文化。企业有了包容性的融合文化,就能突破看似有限得市场空间和社会结构,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重组,在更为广泛的层面上实现双赢和多赢。学院也是如此,学院在规划教师结构和专业梯队的过程中,应该着力促成教师能力素质的互补局面,同时积极引进企业人才,实行聘用聘任制度,定期邀请知名人士作客学院演讲,从制度上保证学术繁荣,百家齐放,百家争鸣。
     学院文化作为一个学院成长的精神烙印,它时刻影响并指导着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它是学院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所学院的“神经中枢”所在。而文化管理则是学院管理的最高境界,它能够在潜移默化、熏陶渐染中影响甚至决定教职员工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行为方式,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他们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有助于从根本上提升学院的综合竞争实力。
 因此,一个真正有眼光的领导者必然会从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重视学院文化的建设,充分发挥学院文化在学院发展中导向、约束、凝聚和辐射的功能,以获得全体师生员工乃至社会各界对学院的认同。良好的学院文化一旦形成,踏进校园,就会给人以积极向上、生机勃勃、奋发有为的气息,这种氛围是学院整体精神风貌和教育水平的综合反映,也是一所学院综合办学水平的体现。但必须指出的是,学院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绝非朝夕之功,需要办学者在学院文化建设中不断地积累经验教训,并逐步加以完善,最终形成具有本校特色并可持续发展的学院文化,推动学院良性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王宏甲。中国新教育风暴。 北京出版社,2004.
[2] 刘良惠, 张先华.教育观念的革命.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4.
[3] 托马斯-利科纳. 美式教育--品质教育学校方略, 海南出版社. 2001.
[4] [苏]苏霍姆林斯基.怎么培养真正的人.教育出版社, 2002.
 
作者简介:曹红卫(1965- ),女,江苏江阴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