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现如今,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过程中重理轻文、重知识技能轻素质培养,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文精神普遍丧失。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成为构建学生人文精神世界的重要资源,因为它符合国人的心理和习惯,它经受过历史的考验和现代东南亚国家的成功再运用。传统文化无论从思想本质还是思想内容处处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辉。在用传统文化打造学生人文精神世界的同时,要根据当今社会的发展对传统文化进行再改造,一味地照搬照抄是行不通的。
[关键词] 人文精神;传统文化;高职院校;构建
一、 学生人文精神世界的构建需要传统文化
当今中国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以令世人惊羡的速度迅猛发展,但人们在创造和享受丰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承受着精神家园失落的痛苦,社会危机、道德危机、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精神面貌普遍存在自我中心,急功进利,信仰模糊,对未来充满怀疑,对生活缺乏热情,生命活力难以张显。所有这些现象表明高职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一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上以物化成果评价人,轻过程评价;二是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重理轻文,重知识传授轻素质提高;三是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错误,高职院校是随着我国现代化迅速发展应运产生的,是为生产一线提供专门技术人才,因此有人狭隘地认为高职教育就是“技术教育”。人文教育长期被严重淡化。殊不知,知识和技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而这一点必须要借助人文教育来实现,因为它是情感、人格的陶冶过程,是提高、体验和提升生命质量的过程,缺乏人文精神,仅凭知识和技能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也不可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构建学生的人文精神世界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整个社会、学生个体发展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那么用什么样的思想体系来构建学生的人文精神世界呢?现今中国存在三种主要的思想体系。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二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三是近现代欧美思想文化体系。应该说这三种思想体系中都闪烁着人文主义的光辉。但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是作为政治生活中的一盏明灯,在培育大众的、基础的人文精神功效并不明显。欧美近现代思想文化体系中有很多人文精神的精华,如自由、平等、博爱等,但以个人为本位的思维方式,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自身也难以化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充满着人文关怀,体现着众多的人文精神,它符合国人的性格、心理,接受起来比较自然。中国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里,无数仁人志士在儒家人文思想的熏陶下,建功立业,成就自己,奉献国家,推进了整个中国历史的前进发展。进入近现代,以西方思想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革命志士,也没完全抛弃儒家人文精神,而是结合儒家思想的精华成就了大业。特别是现代韩国、东南亚一带国家在经历现代化的过程中,为避免西方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打造国人的精神世界取得了成功的经验,,让我们再次看到了传统文化在当今中国发挥其思想建设功效的希望。
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两大流派儒家和道家,其思想处处折射着人文主义的光芒。他们在对人生态度、处世之道、治国之道、生态意识的阐述虽各有不同,但互为补充,特别是儒家更侧重于人文主义,重道德人格,重社会事业,参与意识强,知其不可而为之。儒家思想的本质是人文主义的,即以人为中心为至高,而非以鬼神为中心为至高。它不谈死后,不讲来世,怀疑鬼神。它所关注的重心在现实人生,现实社会,它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圣贤,是具有完美品格的人,而不是神。实现理想人格的途径也不是敬仰神灵,而是靠自身的信心和磨练。儒家的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和我们构建高职学生人文精神世界的要求基本上是相一致的。
儒家重人性的探讨,重伦理道德的探讨,对人所处环境给予关注,相信人的力量和美好。孔子是儒家人性论的开山祖。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相近,习相远”,指出人性既有差异性又有统一性,为人性的研究指出了根本方向。孔子又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肯定“好色”、“欲富贵”、“恶贫贱”是普通人性,无论什么人都有这些欲望,但停留在这个层次的人只能是小人,是低等的人。人性还要有更高层次的追求,那就是“好德”、“义然后取”,以道得之,即用德性制约欲望,做品德高尚的君子。孔子在人性内部区分出高低层次,给人性的升华提出一个方向。孟子进一步提出性善论。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的性善论强调人性的道德层次,致力于人性的改良和升华,对人类自救抱有充分的信心。儒家对美好人性的追求可以唤醒当今人们对人性的反省,激发人们对美好人性的向往。
为实现美好人性,儒家进一步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为核心思想的道德规范和品质。“仁”的基本内涵是爱人,由家庭之爱推到社会之爱,天下之爱,以至于爱天地万物。“义”指正当的行为原则。义是一种扬善抑恶的道德情感。“礼”有三重含义:礼法、礼义、礼仪。从今天看传统礼法大部分过时,礼义与礼仪一部分过时,一部分还有存留价值,待人接物的规矩没有是不行的,礼貌是文明的重要标志。“智”指人的聪明才智学识,有智然后能知人善任,明断是非。“信”是诚实而有信用的品质。交友之道以诚信为本,做人做事也要信守承诺。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道德的基本要求之一,国家、政党、团体、个人无信皆不能立于社会。儒家的这些道德规范在当今社会,当代高职学生身上已严重缺乏,而这些道德规范对建设一个和谐社会,文明社会是不可或缺的。
儒家不仅提倡人要主动地去追求人性的美好,人格的完善,更要奉献社会,成就大业。以孔子颠沛流离,苦苦探索成就事业的一生,足以看出儒家是非常肯定奉献社会的价值观。儒家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在当今高职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中是普遍缺乏的。高职学生由于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就学的目的是就业,他们往往非常现实,考虑问题以利己出发,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社会责任感淡漠,这实际上会制约他们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自身价值的最大实现。
儒家在关注人自身的发展完善的同时,还认识到人要发展完善还要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儒家的天人之学实际上是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孔子主张敬天法天,把天看成是本源,人是天的派生物,所以根本上说,人也是天的一部分。不过儒家又说人与一般事物不同,天生出人,给了人以特殊的秉性和特殊的使命,从而使人成为天的精华之所在和自觉的代表。儒家的天人之学在方向上很自然地与现代生态观吻合。现代生态观是现代人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人类生存的环境,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就面临着威胁,人类苦心经营的世界也会随之倾覆。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从国人的民族心理和性格,还是从中华民族自身的思想本质及道德伦理来看,中国传统文化都不失为如今用来构建学生人文精神的明智选择和重要资源。
二、 用传统文化构建学生人文精神之策略
首先,学校要重视对传统文化人文思想的研究。学校可成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集中力量对儒道思想进行研究。儒道思想虽深涵人类思想的精华,但它毕竟是自然经济的产物,在当今社会条件下,不可直接拿来使用。不仅它本身需要改进,取精去粗,重新诠释,而且根据时代的特征,还要吸收新的道德因素,综合古今中西,才能适应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思想建设的需要。其二,把儒道经典著作《论语》、《道德经》纳入课程体系,以保证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向传统文化寻求人生智慧。其三,从教师抓起,突破瓶颈。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其思想、行为对学生有不可估量的影响。要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构建,没有教师的参与是不现实的。教师的参与形式除了言传,更重要的身教,这就对教师的人文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教师也要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对新教师可采取岗前培训的形式,对老教师可采取继续教育的形式。此外,开设传统文化知识讲座,成立经典名著读书会,在校园内形成学习、研究传统文化的氛围,培育热衷传承传统文化的种子。
总之,当今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高校必须积极加以探讨,寻求对策,发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构建大学生人文精神世界,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 考 文 献]
[1] 牟钟鉴.儒学价值的新探索.
[2] 祝瑞开.儒学与21世纪中国. 
[3] 洪丕谟. 论语现代版.   
作者简介:傅益文(1967- ),女,安徽铜陵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辅导员,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