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
                           张曾乾  杭建伟
 [摘 要] 创业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趋势,被称为第三本“教育护照”。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既是社会发展的外在需要和政策导向,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突破认识误区,以培养学生创业基本素质为主要目标,凸现高职特色,着力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变就业型教育为创业型教育。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创业基本素质;创业型教育教学体系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事业心和开拓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的概念,强调教育要培养学生开拓事业的精神与能力,后来,enterprise  education即被译为“创业教育”,被美国学者柯林•博尔称为未来人应具备的既学术性、职业性之后的第三本“教育护照”。创业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趋势,如美国,截止到 2005年初,已有 1600 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创业课程,并且已经形成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研究体系。而在我国,创业教育和创业研究还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来说尤其如此。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对于转变教育观念,深化素质教育,培养经济社会建设所需要的创业型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在理论上着力研究,实践上勇于探索,逐渐摸索出符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创业教育体系。本文就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谈几点不成熟的思考。
一、认识的误区是导致开展创业教育的思想障碍
行动源于认识。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这两大主体对于创业和实施创业教育普遍存在着模糊认识。一些老师(包括行政管理者)认为,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搞创业教育是不是要求过高了?只有高层次人才才能创业;学生们认为,他们只是高职生(大专),水平不如本科生,创业离他们很遥远,而对自己未来是否能创业缺乏自信。这些认识误区成为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思想障碍。
这里有必要对创业的定义作一界定。《现代汉语词典》对创业的解释是“创办事业”,由此可以把创业分为岗位创业和自主创业。岗位创业就是在现有工作岗位上开拓进取,做出业绩;自主创业就是运用个人的才智、资金通过创办企业作出业绩。而岗位创业和自主创业是可以随着发展而转化的,一个人在现有岗位上有了一定的积累可以“下海”自主创业,自主创业者也可以转为岗位创业。就创业者的资格来说,凡是具有事业心和开拓精神及能力就能创业,学历高低不是主要因素。当然人的能力有大小,创业也有大小,我们所说的创业,凡是事业得到拓展、有贡献于社会就是创业,因此高职生不必自卑,只要努力,是可以在创业路上有所作为的。陶行知先生有言:“人生志在创业”,高职生要有志于创业,以创业充实职业人生。 
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我们的理解,以服务为宗旨,就是高职教育要以对经济社会建设服务作为办学宗旨,通过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自身的技术水平服务社会;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升学导向,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培养规格等要符合行业企业的发展要求,培养行业企业急需的有就业前景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不难看出,“以就业为导向”和开展创业教育并不矛盾,创业教育是为了帮助高职生更好的就业,在岗位上创业,有条件的进行自主创业。但“以就业为导向”不能误解为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就业教育只是取得学术性的(学历文凭)和技术性的(技术资格证书)这两张“教育护照”,高职生还需要有“事业心和开拓教育”。我们认为,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很快,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就业压力的加大,市场经济的多元化选择,以人为本、终身发展的育人理念,这些都要求高职教育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改变事实存在的就业教育,开展创业教育,变就业型教育为创业型教育。 
二、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创业基本素质
开展创业教育,在理论上还要辩明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我们知道,一段时期以来倡导的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是指广义的素质,“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的要素、结构及质量水平。”[1](p27)人的素质结构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生理层面,即生理素质;二是心理层面,即心理素质;三是社会文化层面,即社会文化素质,主要由科学素质、道德素质和审美素质构成。素质教育中强调的是学生的这三方面的素质,并未涉及创业基本素质。我们认为,仅仅提倡一般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在当今社会已显得不够,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 就提出创业素质应成为公民的基本素质。我省提出了要弘扬“三创精神”(创业、创新、创优),“三创”是对新时期江苏精神的最新概括,是江苏率先发展的强烈呼唤,是当今时代的急迫要求,而“三创”的核心是一个“创”字,“创”意味着“开始做”或“首次做”。因此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而言必须突出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可以说开展创业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深化。
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高职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从这一意义上说,创业教育也可以称为创业素质教育。创业教育理论中的创业基本素质概念的界定,是以素质教育理论中素质概念的界定为基点和起点的,所谓创业基本素质,是指在人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基础上、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全面地、较稳固地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的身心组织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它既可以指人的素质中有待开发的创业基本素质潜能,又指已经内化形成的人的创业基本素质;既可指人的个体创业基本素质,也可指人的群体创业基本素质。[2](p85)创业基本素质包含四个方面:一是创业意识(精神),主要包括创业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心理成分;二是创业心理品质,主要包括实践性感知、创造性思维、独创性想象、健康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等,有的学者把它概括为十种个性心理品质:独立性、敢为性、克制性、合作性、缜密性、外向性、适应性、坚韧性、道德感、义务感[3](p87);三是创业能力,是指进行创业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包括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社会生产本领、经营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等;四是社会综合知识,包括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工商、税务、金融、保险、环保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人际交往知识等。创业基本素质的四个方面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彼此联系互为促进,形成一个复合的结构系统。
三、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应有的特色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除了社会发展的外在需要和政策导向外,也是由高职教育的特性所决定的。高职教育的本质特性是职业教育,正如黄炎培先生所说,职业教育要“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如何使高职生从无业到有业,从有业到乐业,在乐业中创业,这正是职业教育不同与基础教育之处,是高职教育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200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高职教育类型特性又属于高等教育。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培养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应成为高等教育关心的主要问题,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高职生不应该等同于职高生和中职生,应该成为高技能、高素质的“双高”应用型人才,具备创业基本素质,应该有自主创业的魄力和能力,从而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但目前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情况尚不容乐观。
创业教育既然是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那么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也就顺理成章,而且应有自己的特色。高职教育面向区域经济、面向行业企业,是教育事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最密切的部分,所以首先要了解所在区域经济的发展及其特色,了解所面向的行业企业的发展及其特点,了解区域历史文化特色,从而使创业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因为不同的区域经济、行业企业和地域文化对创业有着诸多不同的要求和影响。
就苏南地区高职院校来说,开展创业教育就要结合苏南经济、产业结构以及区域文化。苏南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新世纪以来形成的“新苏南模式”是在经济国际化背景下,在原有的“苏南模式”基础上,经过创新演进所形成的新型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模式,其基本内涵是“三以三坚持”,即以实现“两个率先”为目标,以园区经济为载体,以打造现代国际制造业基地为引擎,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互动并进。[4]苏南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着力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着力点在推动制造业由低端向高端升级。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升级。在这里外商投资的产业升级是新苏南模式的一大特色。现在苏南地区支柱产业实现了脱胎换骨,在这里集中了一批高水平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在推进制造业升级的同时,这几年苏南地区又开始了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进程,特别是在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方面形成了新的特色。从历史上看,苏南作为吴文化的核心区域,文化灿烂,人文荟萃,有着创业的优良传统。从太伯奔吴建立句吴开发江南;魏晋南北朝以后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吴地后来居上;到明清中央财政仰赖于此,近代的工商业发展,现代的乡镇企业和“苏南模式”,吴地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一个个历史奇迹。由此看出,苏南这块创业的热土,需要大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为高职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苏南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对高职生就业创业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吴文化的创业传统又是激励学生创业的宝贵历史财富和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要根据苏南经济、产业结构的特点和吴文化的特色,逐步形成具有“苏南特色”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四、创业教育的着力点是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开展创业教育,落脚点在教育教学。著名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教授指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或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恰恰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因此,高等教育的改革,应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包括考试内容与方法方面下功夫”。[5]就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来说,基本上还是传统的就业型教育教学模式,开展创业教育就必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这应该成为当前创业教育的着力点。要注意的是,创业教育不是说在现有的教育教学之外再加点什么,而是对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从理念到方法从整体上进行改造和整合,从而使我们的教育生动起来,教学活跃起来,学生学习主动起来,整个校园充溢着创业的氛围。
在构建创业型教育教学体系过程中,可以重点抓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校园环境创业文化的创设,通过各类制度化和非制度化、显性和隐性的环境因素及其综合作用,潜移默化地诱发和形成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个性心理品质,从校舍建筑和环境布置、校风学风建设到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如通过企业成功人士的讲座倡导企业家创业精神;邀请院士走进高职校园,和学生面对面,用院士的敬业创业精神来激励学生;举行以创业为主题的论坛和文艺演出,开展科技创新大赛,进行素质拓展训练等。校园环境创业文化的创设要注意硬环境和软环境的相互协调,贵在计划性、长期性而不是应时应景,要不断提升层次。二是课程体系的改革。我们认为,借鉴国外创业教育经验,高职院校应开设创业教育类课程,给学生必要的创业系统知识的指导。而专业性课程要按照创业教育的要求从课程内容到教学方法进行系统性的改革,体现“主动、生动、活动”三动原则,主动就是要让学生学得主动而不是被动;生动就是课堂教学要能激发学生的创业创新激情,生动有趣;活动就是注重动手动脑、实验操作,让学生活动起来,在做中学。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必须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排排坐这种接受式教学和重理论、轻实践(动手)的学习样式,提倡运用有利于学生思维训练和实践能力锻炼的研究性教学、项目化教学等教学模式。三是建立校外创业教育实践体系。一些有条件的本科院校已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并允许大学生休学创业。高职院校教育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更多的只能依托校外的教育资源建立创业实践体系,通过校企合作、走向社区、打工等多种途径培育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值得注意的是,要十分重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校外实习基地除了为学生顶岗实习外要提供更多的创业基本素质锻炼的机会,对学生的实习考核也要有创业基本素质的考核要求。总之,构建创业型教育教学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需要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  
[参 考 文 献]
[1] 毛家瑞, 孙孔懿. 素质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3]彭刚. 创业教育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4]张震. 苏南经济发展的历史考察.现代经济探讨,2005,(11):19-22
[5]潘懋元.高校毕业生应成为就业岗位的创造者.潘懋元论高等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张曾乾(1953- ),男,江苏江阴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原党委书记、院长,副研究员;杭建伟(1963- ),男,江苏无锡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室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