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 红 杭建伟
[摘要]创业的时代呼唤创业教育,而创业教育应适应区域经济文化发展。苏南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对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论述了苏南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应适应于“新苏南模式”、应运用丰富的吴文化资源,弘扬“三创”精神、应围绕高技能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苏南;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区域经济文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中国大地上到处涌动着创业的热潮,创业已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创业的时代呼唤具有创业素质的新国民。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职教社副理事长周晋峰认为,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有大量的劳动力需要通过创业来解决就业。同时,我国处在一个知识创新的时代,这个时代需要以不同的形式来发展创新的理念,因此需要特别强调对青年人加强职业创业的教育。而在当前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创业教育非常缺乏。[1] 创业教育是我国的一个软肋,中国大学应届毕业生创业意识淡薄,自主创业比率不足2%,相比欧美等国30%-40%的比率,差距很大。国务院2005年《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高职院校作为我国经济社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其输送的人才是否具有创业素质将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也直接关系到高职生将来是否具有就业竞争力和创造力,因此必须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变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文化的关系问题,以往人们的研究还尚少触及,是创业教育的新课题。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的办学具有地方性和区域性的特点,这就要求高职教育要依据所在地方和区域的经济文化发展要求进行构建,而不应有统一的模式,创业教育也不例外。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而是在直接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高职生未来在区域经济文化中创业也即“在直接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不同的经济类型和文化特质对他们创业会有很大影响。创业教育如果不关注区域经济与区域文化,高职生对区域经济文化没有了解,创业教育就只能是“闭门造车”,高职生可能只是温室里的花朵,无法适应区域经济和区域文化对创业的发展要求。本文就苏南地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如何适应苏南经济文化发展谈一些看法,和同仁们探讨。
一、创业教育应适应于“新苏南模式”
苏南是我国经济发达之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走在全国前列,2005年昆山、张家港、常熟、吴江、太仓和江阴市基本完成全面小康的四大类18项25个指标,成为江苏省首批全面小康达标的县级市。2007年苏南有7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的前10名,江苏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和常熟市等相连的四个县级市作为“区域经济强县组团”并列第一名。在全国第一批6个生态市中,苏南就占有4个。在经济国际化的背景下,原有“苏南模式”经过自身转变,创造出了以高新技术和外向型经济、园区经济、城市化等为特征的“新苏南模式”。我们认为,苏南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应适应“新苏南模式”的要求,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注重科技素质培养,不断追踪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学科课程是创业教育的主要载体,由于教材总是落后于科技的发展,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那么学生无法在课堂上了解高新技术,也就谈不上培养对高新技术继续学习的兴趣。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的不应该是简单的操作工,也不是学术型、工程型的科研人员,而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必须了解本专业科技发展前沿,具有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创新应用能力。当前,苏南地区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是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也是苏南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要通过课堂教学、实习实训和学术讲座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及时了解行业专业技术发展动态,不断追踪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练就过硬技能,为未来创业提供专业发展背景和坚实的技术基础。
2、适应外向型经济要求,培养高职生国际化意识。当前,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制造中心大量入驻苏南,“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使苏南的经济国际化水平大大提高;苏南地区是我国外商投资企业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世界500强企业差不多一半落户在这里。外资经济的发展不仅拉动了工业经济跳跃式发展,还促进了苏南区域经济快速扩张,也使民营经济在这里得到了迅速发展。适应外向型经济要求,苏南高职院校必须培养高职生的国际化意识,一是要重视外语的学习,变“哑巴外语”为“开口外语”,要提升专业外语的水平;二是要熟悉国际经济运营规则,掌握国际性行业专业发展动向,并具有一定的国际谈判能力;三是有跨文化的沟通能力,有较丰富的异域文化知识和对其宽容接纳的气度。
3、要瞄准区域经济发展方向。有专家指出:当前,苏南地区到了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借鉴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经验,考察剖析苏南经济发展的态势,发展创业型经济是苏南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再次腾飞的必由之路。[3]创业型经济,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德鲁克首先提出的概念,主要是指大量新创成长型中小企业为支撑的经济形态。发展至今,创业型经济已由新创成长型中小企业和已有企业特别是大公司内部创业共同推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与创业精神互融的社会经济形态。当前,苏南地区正处于工业化转型期、城市化加速期、国际化提升期和市场化完善期,机遇与挑战并存。过去苏南经济投资驱动型的增长方式,在今天已经遇到了严峻的挑战,资源要素的紧缺和环境压力的加大,使得低成本竞争、数量扩张型产业和企业越来越难以为继,苏南经济转型升级为创业型经济,势在必然。从苏南经济发展现状来看,苏南已经进入了创业型经济的起步阶段,发展势头很猛,并形成了创业型经济与开放型经济相结合、创业型经济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创业型经济与民营经济相结合等三大特色。
瞄准苏南经济社会发展方向,苏南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要走在其他区域的前面,要有更高的要求。创业型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升级给高职生未来创业提供了充满发展和挑战的舞台。据对江苏高校创业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06年12月,江苏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有近2/3的高校低于1%,低于5%的高校超出80%,大学生创业比例之低令人忧心。分类统计表明,创业学生人数低于1%的高职院校数量比本科院校少了近12个百分点,而创业学生人数高于5%的高职院校达到23.44%,高出本科院校(15.25%)8个百分点。这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动手能力相对较强,更加注重了解市场需求和知识技能的运用。同时,也说明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学历层次较低,在严酷的就业竞争压力下,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人数相对较多。但总体上自主创业的学生人数还太少,创业教育亟待加强。调查表明,全省高校创业教育排在前三位的主要障碍,一是师资问题(占74.80%),二是教育政策不到位(占34.96%),三是资金不足(占21.14%)。其中,创业教育师资缺乏最为突出。[4] 这同样反映了苏南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和高职生自主创业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和我们所提出的“创业教育要有更高的要求”相距甚远。据对中国知网论文的统计,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篇名中含“创业教育”的苏南高职院校论文仅35篇,排在前面的是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有13篇;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有7篇;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有4篇,有较多的院校尚无开展此项研究。值得一提的是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江苏省首批13所创业教育示范校之一,努力创建创业教育的整体性教学模型:构建以能力为单元划分标准,以课程模块为组合方式,以实践为线索,以学生获得经验、知识、体验为途径,以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为价值,建立形式多样、结构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丰富与完善“创业理论教学+创业模拟+创业实践”三位一体的整体性创业教学模型的内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成为苏南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先行校。
二、创业教育应运用丰富的吴文化资源,弘扬“三创”精神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支撑,一种优秀区域文化的培育和形成,有其历史文化性格的继承性,更有其突出的时代特征;这种优秀地域文化中所蕴藏的历史精华,被时代所呼唤,精神响应时代,时代造就精神,由此地域文化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5]苏南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吴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纵观吴地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后来居上、不断创业创新创优的历史,要运用丰富的吴文化资源以弘扬“三创”精神(创业创新创优)。
一是要让高职生学习了解吴文化。苏南地区文化底蕴深厚,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悠长的人文历史塑造了苏南人的内在气质、性格特征及思维方式,所谓“秀慧、细腻、柔和、智巧、素雅”,与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的粗犷、豪迈不同,吴文化更多的是继承、弘扬了中华文化中的婉约与细腻。吴文化兼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而独放异彩,从而形成了吴文化区域独特的思想特色:机智巧思、灵活善变、创新改革、不落巢穴。特别是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热潮,吴文化与西方文化冲撞融合,出现了一大批有识之士,开始探索“实业救国”,重工商、重科技、重教育蔚然成风。吴文化孕育了苏南人的聪慧,吴文化中勤劳、隐忍的因子赋予了苏南人的执著和韧劲。吴文化有着丰富的精华,既有崇德尚文、勤奋务实、经世致用、善于吸纳古今中外文化等人文特点;又有重视实业、机灵应变、关注效益、开拓创新、义利并举等工商文化积淀,这些都是苏南经济社会得以持续繁荣发展的深厚的创业文化元素。通过吴文化课程和其他教育形式,让高职生了解吴文化,更好地继承吴文化的优良传统,汲取创业的力量源泉。从目前苏南高职院校招生情况来看,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吴文化区域外的生源大大超过区域内的生源,因此高职生对苏南文化——吴文化是很陌生的,他们今后要在苏南就业创业就必须了解吴文化,弘扬吴文化精神,从而溶入苏南社会,做一个文化意义上的创业的新苏南人。
二是充分运用区域人物的创业个案。在教育中杰出人物总有一种示范效应,而本区域内的人物更具有说服力和亲切感。苏南无论古代还是近现代、当代,涌现出了无数杰出人物,他们为了事业而进行艰苦的创业,最终名留青史,泽被后世。陶朱公范蠡的经商之道、徐霞客的地理考察、荣德生的创办实业、吴仁宝的华西之路都是值得称颂的,对高职生今后创业有很多启发。吴地是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之地,商品经济发达,苏州洞庭商人被列为我国历史上十大商帮之一。到了近代,吴地工商业发达,无锡成为我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现当代,苏南出现了一大批企业家,他们勇立改革开放的潮头,不畏艰难,创造出了一个个人间奇迹。在运用吴地人物创业个案进行创业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两点,一是吴地历来是文化之区,创业需要比较高的文化,而不能靠投机取巧,吴地有泰伯“至德”遗风,历来讲诚信从商,故吴地多儒商,如荣德生从白手起家最终成为“面粉大王”、“棉纱大王”,他一生节俭,而从事社会公益事业不遗余力,所以要教育高职生创业要靠文化、靠道德诚信、靠人文精神。二是人物个案要讲创业成功的“大人物”,也要注意“小人物”。高职生未来在苏南创业,面对的是激烈的竞争,也未必都能成为成功的“大人物”,所以了解中小企业家(主)的创业之道很有必要,中小企业家(主)创业的辛酸苦辣与成败得失,都可以通过具体的人物个案和企业的兴衰并借以多种教育形式去触动激发高职生的创业动机,培育创业精神。
三、创业教育应围绕高技能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
创业教育(“事业心和开拓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被称为人们必须获得的继学术性、职业性之后的第三本“教育护照”,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先进的教育理念,高职生今后无论是岗位创业还是自主创业,都必须在高职教育阶段接受创业教育,确立“人生志在创业”(陶行知)的理想。而反思当今的高职教育主要还是就业型的而不是创业型的教育教学体系,造成学生创业意愿、动力严重不足,创业能力欠缺,因而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在2008年1月的教育改革研讨会上,美国提出:职业教育领域过去提出的能力标准已经不能完全适应21世纪的职场需求,对比传统在职业教育中强调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工作岗位能力、就业力”,认为“创造力和创新技能、批判性思维/真实世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和通讯技术、交流与合作能力、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态度”是21世纪就职者应当具有的新能力。[6] 有人总结创业者应具备七大品质:魄力、创新精神、领袖精神、合作能力、自信、诚信、勇气。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本位,这里的能力不应是单纯的专业技术方面的能力,而应该是综合素质,应该把以创业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摆到中心的位置。苏南经济社会之所以能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靠的就是苏南人民敢于创业勇于创新的胆识勇气和能力。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校友邓建军,20年来,他从一个中专毕业的普通维修工,刻苦钻研业务,晋升为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10年里,邓建军拿出了控制牛仔布预缩率等15项世界纺织前沿技术,独立完成145个技改项目,屡屡上演了“中国创造”的神话,成为“知识型工人”的楷模、“蓝领精英”,他因此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等荣誉称号,当选为党十七大代表,可以说他是不断超越自我,适应苏南经济技术发展而成为岗位创业的典型代表。
当前苏南各市都在努力创建创新型城市,如无锡市提出了弘扬“四尊四创”精神(“四尊”是指: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四创”是指:创业、创新、创优、创造),这既为苏南高职院校学生未来在苏南创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氛围,也对高技能人才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苏南高职院校要大力营造创业文化,培育高职生创业精神,提升创业创新能力,为苏南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创业型高技能人才,这是苏南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苏南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杨妤.创新时代呼唤创业教育,人民政协报,2007、3、28.
[2]马克思.马克思恩克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603.
[3]江海洋.创业型经济:苏南再次腾飞的必由之路. 群众,2008,(10):59-60.
[4]李时椿等.江苏高校创业教育调查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国青年科技,2008,(1):43-46.
[5]赵美英.苏南率先发展的文化解读.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5):97-102.
[6]王文槿. APEC职业教育新动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5): 14-17.
[作者简介]钱 红(1965— ),男,江苏江阴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杭建伟(1963- ),男,江苏无锡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室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