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职研究 > 研究成果 > 正文
产教融合环境下的高职院校“积极教育”建设路径探索( 张良1 潘永惠2)
2022-02-28 08:15:30
             (1.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江苏无锡,214405;2.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校长室,江苏无锡,214400)
    摘  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类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本文对现阶段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几个核心问题进行梳理,从内在动因和环境需求两个方面说明了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实施积极教育的必要性,针对产教融合的各个环节和应用场景,分析了积极教育理念的实际应用案例。从案例出发,将案例中积极教育的应用理念上升为理论,为产教深度融合探索并实践新的途径与方法。最后提出,积极教育理应在高职教育中承担更多的功能。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积极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B
 
        Exploring on the constructive route to positive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environment
ZHANG Liang  PAN Yong-hui
        (1.Jiangyin Polytechnic College, Wuxi 214405,China2.Jiangyin Secondary Technical School, Wuxi 214433, China)
 
        Abstract: The talent training goal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to cultivate talents with technology and skill and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is the basic mode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Several core problems meet in the course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are hackled, and then the necessity of Positive education under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background is described with two aspects of internal motive and outside requirement. According to the each link and different application scenarios, the practical cases with concept of positive education are analyzed,and form the cases above, application ideas are raised to theory which will be the new ways and methods of the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Finally,it is proposed that positive education should undertake more fun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Positive educationPersonnel training mode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不断发展的重要时期,新形势下应积极构建符合现代化发展的高职教学模式,重视实践类教育体系的构建,确保能为社会输出大量高质量高技能人才。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相对于本科院校,在提高学生技能培养水平、搭建各类校企合作平台以及推进校企深度融合等方面,是现阶段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主要方向。近阶段国家对职业教育进行了全新定位,明确了职业教育是我国目前国民教育体系与劳动型人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院校不断探索产教融合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的大环境下,引入积极教育概念,从产教融合的困境入手,探索校企协同与积极教育的相融性,寻求积极教育在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的介入时机与参与方式。
        1 产教融合环境下的高职院校“积极教育”的困境
    充分加强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是我国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经之路[1]。企业要充分理解合作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方向,而学校也要保证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利益。然而在绝大部分的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着合作诉求不统一,合作意愿不强,合作深度不够等问题。同时由于校企合作的手段一般会涉及到主体与多要素的相互交织,因此很容易出现育人质量不高,效果达不到预定目标等情况。
    1.1  合作体系建立不到位,缺乏牢固性与粘连度不够
    校企合作关系不紧密是高职院校育人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究其根本是因为高职院校及企业合作关系随机性过大,整体可持续性不高,很容易因为一些突发事件而导致合作关系的破裂。加上相关的修复处理方案不完善,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也不是很到位,制定的人才培养计划没有由于学校或企业某一方的种种原因未能贯彻到底,诸如此类的原因都会对校企合作中的人才培养质量带来了较大的限制[2]。另外,校企双方对于合作关系的重视度,以及是否采用了规范的运营机制来应对合作中的困难等因素,这些因素也会导致校企合作关系无法进入可持续性发展的良性轨道。
    1.2  权责利益不到位,缺乏参与利益的保障方式
    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会涉及到院校、企业、产业、政府及其他组织等多个主体,每个主体都要对己方的利益、职责与目标负责,因此对于人才的诉求也存在较大差异,多主体的价值取向与采取行为都会对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后续的学生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校企合作双方的权责目标不够清晰,利益诉求也不到位,容易引发了合作双方的利益纷争与责任推脱,这些矛盾纠缠将会在合作育人的不同阶段和各类进程中逐渐体现出来。因此,校企合作在规划初期就要求合作主体间要建立正规的合作流程和机制,并在合作过程中逐渐完善。通过机制来保证合作过程中各方的权责利关系,真正做到按约行事,以规办事,依章理事[3]
    1.3  合作效益低下,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
    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出现育人效果低与预期,大多是因为缺少有效的合作机制与鼓励机制。高职院校对于校企合作中的优质企业未能建立清晰的可量化的标准,只是按照一些常规的定性指标来进行选取,或者干脆依从熟人的介绍直接入选。在此过程中对于一些急功近利和诚信度较低的企业未能有效识别,在后续的合作过程中缺乏优胜劣汰的管理手段,过分注重眼前利益,追求合作数量,以此来展现校企合作的成绩。而对于优质企业及产业的鼓励措施和力度也不到位,无法合理调动企业方的积极性。多主体全方位育人模式停留在计划和纸面上,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打了一些折扣。
       2 积极教育在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必要性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产教融合,如何融入“积极教育”,拓宽产教融合实施途径,正在成为高职教育关注的重点。
    2.1  积极教育是产教融合双方主体意志的体现
    高职院校育人活动中最为基础的就是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进行潜力、意识的与技能的开发,从而使其能够在工学结合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到满足、幸福与快乐,感受到知识与能力对于自身发展的意义,进一步使他们成为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4] 相关研究表明,高职院校全面实施产教融合,通过校企合作进行技能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出现以下心理特点:对于交际心理压力过大、学习与生活压抑感强烈、自我意识非常突出,经常出现情感或经济问题。面对这些情况,如何指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如何培养健全的人格就显得十分重要。优秀人才的标准之一,就是拥有强大的抗压能力,对于困难和挫折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因此,在产教融合进程中有机融入积极教育,从专业技能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着手,为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积极教育可以满足学生的工作需求
    理想的产教融合教育体系是指院校根据所在地区的行业产业需求,围绕地方产业结构,合理规划专业群,并进行专业建设。教学与产业有效融合,产生化学反应,出现倍增效应。将学校打造成“一线人才的培养中心”、“技能人才的培训中心”和“技术创新的服务中心”,进一步形成了学校及企业相融合的办学大模式[5]。正是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及人格建立就显得格外重要,而采用积极教育的手段,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心理能力及乐观的心态,培养学生的心理坚韧性;还能保证他们在困难与挫折中充分成长,为今后的生活与工作打下基础。
    2.3  积极教育符合学生的职业发展要求
    当前教育发展过程中,产教融合体系已经被融入到了高职院校的教学大环境中。合理运用积极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较强的专业素质,还能够帮助其建立健全的人格。特别是现阶段,有些学生所从事的并非是本专业工作,职业互转的现象非常常见,在校期间的积极教育效果会在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隐性体现,既可以顺利地调节面对种种不顺的个人情绪,还能保证学生对自身职业的正确认知。因此,产教融合与积极教育的结合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加法,这种模式既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又可以培养职业道德和抗压能力,从而为今后的发展建立上升空间[6]
    3 产教融合环境中“积极教育”路径探寻
    3.1  产教融合环境中“积极教育”路径建设的关键在于教师
    首先要对专业课教师进行“积极教育”理论培训。想要提高“积极教育”实施能力,就必须要使专业课教师掌握全面化的“积极教育”实施手段。“积极教育”本身可以让学生构建一个积极学习大框架,并跳出传统教学的固定思维模式,有效地将脑内科学、认知心理学及技术研究成果应用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以“学习资料理论”为基础,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保证他们能够在学习的系统构架中通过实践来进行专业技能的掌握。因此教师必须要强化自身的“积极”作用,并将其合理地运用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将知识技能的重点难点通过积极情感以及自主能动的提升来消化解决,丰富职业技能实践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7]
其次要对教师进行有计划的实践研修。教师自身技能的提升是实践教学的基础。高职院校尤其要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强化教师的引领作用,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在此基础上构架出一套贴合当地产业发展、符合学校发展实践的积极教育理论,使学生不但学习好理论基础,还能同时掌握过硬的实践技能。
第三要重视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在提升自身专业实践技能的过程中,不但要掌握“积极教育”理念,还要合理转换思想与概念,加强人文社科理论及哲学基础知识的进修学习,从多个方面提升自身素养,建立在完善素养基础上的师德师风将会更加牢靠。将素质教学与“积极教育”同向融合,保证能够在产教融合机制下,实现学生德技双休的良好愿景。
    3.2  产教融合环境中“积极教育”路径的建设关键在于特色
    首先是挫折特色[8],“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想要让学生真正理解积极的情感,就必须让他们勇敢面对挫折与失败,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应该借助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背景,使学生明白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于失败及挫折而失去信心。为此在学习专业知识、提升实践技能的过程中应主动引导学生的进行积极体验。克服一个一个的小困难,完成一个一个的小任务,团队战斗力越来越,离目标越来越近。随着积极教育的深入,学生会越来越意识到奋斗的价值,身后的困难会使他们越来越抗压,前方的目标会使他们越来越有干劲。通过积极教育,困难和压力将会转化为学习和工作的动力,这对于今后的就业乃至创业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其次是沟通特色。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主要就是要求教师能够在与学生沟通及交流的过程中,合理地激发学生的专业性思维,并且将专业意识很好的融合到教育教学中去,注意对专业课教学知识重点的掌握,明确技能培养及专业价值的所在[9]。因此一旦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不到位,那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然会对学生的整个学习与发展带来严重的偏差,从而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广大高职院校如果想要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中,充分将“积极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就必须要重视起师生沟通能力的建立与培养。
第三是生活特色。一切积极的素养都离不开生活,并且也都需要借助于生活。特别是在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背景中,生活化已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它可以非常有效的让学生感受到积极心理对于日常生活的作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人际交流中的挫折、职业生活中的困难都是学生成长的必备条件,因此广大高职院校必须积极把握好生活的特点,为学生的“积极教育”构建出良好的基础。
    3.3  产教融合环境中“积极教育”路径的建设需要不断创新
    创新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进行高职产教融合和积极教育也要着眼创新发展,强化创新意识。首先是创新产教融合的途径,除了校企协同工学结合、利用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等常规途径,可以通过政府牵头,构建校中厂、厂中校,让工学结合的场景转换更加流畅,甚至可以做到在同一个教育场所进行工学结合实践。可以以数量众多的教师工作室为窗口,导师制为纽带,通过横向课题等技术服务联接企业和学生,以真实项目为载体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条件成熟的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还可以与企业共同就专业教学计划的某一个阶段,某一个环节联合进行教学设计,甚至将在企业某一岗位的实习作为课程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或是进行整体学分替代。
其次是创新积极教育的思路,积极教育作为教育学理论的一个分支,大部分研究将重点放在积极教育能够激发受教者积极的心态等理论本身的利点上,而对于诸如怎样在某门具体课程教学中运用积极教育手段的案例研究相对较少。对于高职院校,在专业实践中如何运用积极教育理念手段提升实践效果?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能否运用积极教育理念进行课程思政教育?以上等等,都值得作为一个崭新的课题来进行专项研究与实践。
第三要创新工学结合过程融入积极教育的方法。这一点实际上就是将积极教育理念和手段运用到产教融合的各个场景中去。以教师工作室为例,很多高职院校利用教师工作室进行导师制育人,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一直跟着导师,从生活和学习各方面加以引导和指导。大到入学时的环境适应、心理变化时的引导、职业生涯的规划以及就业指导和创业训练,小到具体某门课程如英语学习方法的推荐、专业课难点解决以及毕业设计指导,都由导师来完成。导师像师傅带徒弟一样,处处垂身示范,导师本身处理问题时成熟的方式,面对困难时积极的心态,包括本人的人格魅力,这些积极因素长期潜移默化,会逐渐将学生往积极的方向引导,最终它们中的部分会由学生有选择地内化成己方的积极品质。
        4 结语
    职教二十条的发布,表明职业教育的春天正在向我们走来。而产教融合是现阶段高职院校进行技能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要结合当地产业情况,进一步探索深化产教融合的方法和途径。积极教育作为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理应在高职教育中承担更多的功能。从产教融合的各个环节,各个场景出发分析了积极教育理念的实际应用案例。从案例出发,将案例中积极教育的应用理念上升为理论,探索了产教融合环境下的高职院校“积极教育”建设路径。
 
    参考文献
    [1]杨文通,吴玫,谢钰石,杨婷婷.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贵州高职院校构建“五位一体”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之思考[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06):232-233+235.
    [2]陈明付.高职院校热动专业产教融合的研究——以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热动专业产教融合研究为例[J].成才之路,2020(15):71-72.
    [3]张凤.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人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探析——以广东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金融管理专业为例[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13):150-151.
    [4]沈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探究——《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学习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20(02):156-159.
    [5]黄玲,王洪艳,郝志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20,22(04):8-11.
    [6]张苏娟.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研究——以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园林学院为例[J].中国商论,2020(08):247-248.
    [7]云贵全.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研究——以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华迪IT产业学院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10):167-168.
    [8]林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6):145-146.
    [9]赵磊,张圣忠,徐帅,张林龙,姜为青,陈宏武,刘华.从企业视角谈高职院校如何做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纺织服装专业为例[J].纺织科技进展,2020(02):57-60.
 
 
    基金来源:2019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积极教育”实施环境与策略研究(2019SJA0885
    本文发表在《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