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思想已不是一个启蒙性的概念,它已成为一种重新构建教育体系的战略,它对于传统教育来说具有革命的意义。 
一、什么是终身教育思想 
“终身教育”一词最初由法国成人教育家保尔·朗格朗( PaulLengrand)以法文“education permanente”提出,后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译成英文“Lifelong Education”。我国多以译词“终身教育”来阐述“Lifelong Education”的有关主张,有人对此提出异议,认为“终身教育”丢掉了“怀胎十月”,只有“终生教育”才能表达“生命全程教育”之意。其实“终生”和“终身”都是“一生”的意思,只是“终生”一词多就事业而言,而“终身”则多就切身的事来说,它并无丢弃“怀胎十月”之意,而且“终身教育”与个人发展等切身事宜息息相关,因此,用“终身教育”是贴切的。 
终身教育思想是关于终身教育的一系列教育理念和主张,它主张将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 强烈要求冲破传统教育(ConventionalEducation)不合理的僵化体制, 利用现代社会中一切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满足一切学习需求。终身教育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因为它是个人一生的教育机会与社会的教育机会的统一,是一切教育机会的统一。终身教育思想“将会使教育最终摆脱因制度化、标准化带来的形式主义的影响,使教育的各个方面越来越同人的本质相联系,从而使教育趋向人格化。” 
二、终身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人类教育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人类日益深刻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人类教育思想也日趋深入发展,成为人类教育宏观思考的思想宝库。而终身教育思想是其中最为璀璨的明珠,以至在许多国家,终身教育被列为21世纪教育发展战略的重点。终身教育思想起源于成人教育(Adult Education)的发展。19世纪中叶, 作为近代产业革命策源地的英国率先突破工业社会的教育模式,一些教育机构和非教育机构开始对校外学生进行教学和职业技术培训,最早开始了成人教育实践。1919年,英国建设部下属成人教育委员会的一份报告指出,成人受教育的机会“应当是普遍的和终身的”。正是由于成人教育的工作才提出了终身教育理论,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终身教育的实践。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科技革命的兴起加速了科技更新,引起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使得职业的更替和迁移日益频繁,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传统教育将人的一生分成职前职后两个阶段,职前在学校集中学习,之后则一心工作。这种“前端模式”的传统教育是一种不完全的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因为教育不应仅仅是单一的、阶段性的学校教育,而应是在任何时刻都能以最恰当的方式为任何人提供必要知识和技能的终身教育。这种观念上的转变为“终身教育”提供了适宜的氛围和土壤,加速催生了“终身教育思想”。 1965年,国际成人教育促进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巴黎召开,朗格朗主持会议。在总结会议成果的大会报告中,朗格朗首次阐述了“终身教育”的基本原则,标志着“终身教育”思想的诞生。它“可以与哥白尼学说带来的革命相媲美,是教育史上最惊人的事件之一”。此后,朗格朗撰写的《终身教育引论》成为终身教育思想的代表作。终身教育思想强调将教育和学习活动贯穿于人的一生,要求在人们需要的时候,以最恰当的方式提供最必要的学习和进修机会。这不仅顺应了社会发展,同时也满足了人全面发展的要求。因此,终身教育思想一产生,就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日益深入人心,在教育领域引起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对全球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72年,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E·Faure)主持撰写著名调查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他指出,委员会“强调两个基本观念: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必须重新考虑原有的教育体系,构建新的学习环境,“达到一个学习化社会的境界”。在这种社会里,“活到老,学到老”成为人们生存的现实原则,不断地学习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之一,人们只有按照终身教育思想的原则“学会学习”,才能“学会生存”。1989年,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面对臭氧层破坏、大气变化、森林被毁、动植物物种灭绝、各种环境污染等直接威胁着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大会提出“学会关心”的口号,要求年轻的一代跳出只关心自我的小圈子,逐步达到“关心他人”、“关心其他物种”、“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经济和生态利益”、“关心全球的生活条件”、“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等超越自我的境界。这些崭新的内容引发了终身教育思想由“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的升华。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通过报告或立法手段促进终身教育的顺利实施。法国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规定“终身的职业训练是国家的责任”,职工享有继续教育的权利。瑞典通过一项职工享有教育假的权利法,以保障职工接受继续教育。美国通过《终身学习法》,并专设终身教育局。日本颁布《终身学习振兴法》,并与学校教育法、社会教育法并列为教育基本法。中国通过《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在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与此同时,继1969年英国开放大学正式建立以来,美国(学院式中心)、加拿大(无围墙大学)、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等许多国家也积极进行终身教育实践,探索多种多样的终身教育模式,终身教育成为未来教育不可逆转的趋势。三、终身教育思想的特性终身教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也是教育观念、教育结构、教育方式等的变革过程。我们正努力构建的终身教育体系包括教育的各个方面以及教育各发展阶段的有机联系,这是适应现代科技革命、社会经济结构和人类生活方式变化的需要而必然产生的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教育体系,一个由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以及非正式教育组成的纵横贯通的复杂的巨型大系统。它纵向贯穿于人的一生,横向则面向全社会,是对狭义的学校教育(儿童、青少年教育)的超越。相对于传统教育,终身教育具有如下几个特性: 1.终身教育的连续性终身教育的连续性是相对于传统教育的阶段性而言的,传统教育的“前端模式”将教育限制在人生的某一特定阶段,即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它只对人生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负责。在科学技术发展缓慢的条件下,这种一次职前教育终身受用的教育格局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20世纪50年代以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而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使得劳动者不可能在其一生中只从事一种职业。面对职业的变更,劳动者必须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新的劳动技能,这就向教育系统提出了重新学习的要求。作为一种把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教育思想,终身教育主张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贯性,要求教育从过去仅对人生早期的职前负责进步到对职后的整个人生负责。教育时限的极大扩展,使得人们可以通过不间断地学习,从智力、体力、情感等方面作好充分的准备,从容面对由于社会变迁而带来的各种挑战。 2.终身教育的开放性终身教育的开放性与传统学校教育的封闭性相对应。传统的学校教育将教育活动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并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到教学内容、教育评估都自成一体。这就导致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生活严重脱节,不能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随时调整、补充自己。不少已走上工作岗位的人抱怨在学校里学的知识能在工作中用到的不及十分之一,而教师却振振有词地回答:可惜我并不知道同学们今后能用到哪十分之一的知识,否则,我就教那十分之一好了。由此可见,封闭的学校教育缺乏与现实社会的沟通,难以顾及现实社会生产的需要,学生毕业后往往不能顺利进入生产劳动过程。终身教育的开放性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其本质内容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教育社会化。教育社会化主要是指学校向社会开放。这不仅包括学校必须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根据社会生产对劳动者素质和技能要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学科结构和具体教学内容,而且包括学校打破儿童、青少年教育的时限,面向已进入社会劳动系统的成人,甚至已退休的老人,为他们重新进入学校学习提供条件,实现对教育对象的完全开放。二是社会教育化。终身教育思想的倡导者认为,在影响个人成长与发展的所有因素中,学校教育仅仅是一种有限的教育力量,学校不再是唯一被认可的教育场所。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宫、科技馆、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公共机构和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教育及成人教育都可发挥巨大作用和有效影响。教育应扩展到家庭、友邻、职业岗位、工会、社团组织等与人们实际工作、生活有关的各种环境中去,满足人们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变革的需要。 3.终身教育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著名的未来学家埃托尔·热尔比认为,未来教育政策的制定,应使教育时间和教育网点多样化。终身教育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它是一切教育机会的有机统一,它对受教育者没有年龄、资历、职业背景的任何要求,对学习时间和地点也无任何限制。人们只要产生学习需求,就能随时在终身教育系统中获得相应的教育满足。由于不同的人在各自不同的年龄阶段以及不同的职业背景下有着不同的求学目的,因而需要不同层次的多种教育形式来满足不同的教育需求。这些教育形式不仅有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之分,而且有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之别,此外,还有面授、函授、广播、电视、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多种教学手段,充分体现出终身教育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4.终身教育的个性化特征传统教育较少考虑学生个性及其人生目标的多样性,只是依据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要求、统一的进度教授统一的内容,就象在工业社会生产标准件一样。正如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Alvin Toffler )在《未来的震荡》中指出的那样:“那一整套聚集大量的‘学生’(原材料)在位于中心地点的某个学校(工厂)由‘老师们’(工人们)来进行加工的思想,则完全无愧于工业精神的大绝招。”他认为,未来教育将是分散的、不集中的、个别化的。由于人的生存总是个体性的,那么,作为人的基本生存方式的学习或教育也应是个性化的,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终身教育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独立选择,强调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随时选择最适宜自己的教育形式,以便通过自主自发的学习在最高和最真实程度上完成全面发展的目标。 5.终身教育的整体性在传统的教育理念里,学校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的主体,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传统教育忽略甚至轻视非正规教育,更不屑于与非正规教育的衔接和配合。而终身教育思想提倡教育一体化,注重教育的整体性。终身教育是人一生中所遇到的教育机会与社会所提供的教育机会的统一,即一切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的整合。为了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和个人完善服务,现代社会中所有可资利用的教育力量应由相互独立、各不相干的关系发展成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亦即将各种教育机会和学习条件有机整合起来,统筹安排、整体调控,使之统一在一个相互衔接的制度中,形成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一体化。 6.终身教育的民主性终身教育思想冲破传统教育的束缚,采用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利用一切教育资源,为社会的所有成员提供连续不断的教育服务,使普通民众也能平等获取教育机会。一切有求学需求的人们都可在自己需要的任何时候进入终身教育系统,以最适宜自己的方式参与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终身教育制度的最终建立将有助于教育民主化理想的实现”,“为每一个人受教育的权利提供终身保障”。因此,如果“没有终身教育,也许就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民主化”。 
7.终身教育的国际性 
终身教育的国际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是国际合作的产物。终身教育得益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直接倡导和推动,得到了各国政府的积极响应和合作,成为一项各国政府认同的基本教育原则。另一方面,终身教育必须培养关心全球安危,关注人类命运,具有“国际合作精神”的世界公民。在现代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合作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展,地球变成了一个经济村。与此同时,地球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也跨越国界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那么,人类在尽享信息时代的种种便利时,应如何阻止生态环境的恶化呢?这就需要终身教育培养一代新人,“这种新人必须懂得个人的行为具有全球性的后果,能够考虑事物的轻重缓急,并能够承担人类命运的共同职责中自己的一份责任。”而要真正获得“关心”的胸怀、情感和能力,就必须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在丰富并不断更新自己科学文化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培养宽容与批判兼备的精神和人格。 
综上所述,终身教育思想不只是一种教育理念,而且是一系列很具体的思想、实践和成就,它包括教育的各个方面。对个人而言,终身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对社会而言,它则是全体公民乃至全人类的教育。我们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就是要将一切教育机能整合起来,使之系统化,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为了实现这种整合,一方面必须充实有利于学习活动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也必须考虑社会各领域现有教育资源的实际情况和条件,同时还必须研究并掌握人的各个发展阶段,这是我们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