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3月30日这个春光明媚的早晨,便是为江阴新一年发展大计鼓劲增压的特殊时刻。
“要全力做优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全速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面建强企业家队伍、高层次人才队伍、优秀工匠队伍。” 围绕着打响“制造业第一县”品牌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人才强企,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陈金虎的这番话掷地有声。
路径已然铺开,目标就在前方。江阴的广大企业家们群情振奋,斗志昂扬。曾经的成就赋予了他们坚定的信心,未来的挑战刺激着他们疯狂的野心。奋斗的激情已经燃起,舞台的幕布已经拉开,迫不及待地催促他们去奏响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最强音!
高质量发展 擦亮“制造业第一县”金字招牌
无论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还是打响“制造业第一县”品牌,归根结底要靠企业。特别是对于江阴这样一个以制造业立市、以制造业见长的城市而言,全市广大企业特别是数以万计的制造业企业就是江阴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最有力的支撑、最强大的保障。
“陈书记希望广大企业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势、产业变革趋势、宏观政策走势、自身独特优势,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这和我们华西村当前的高质量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华西集团董事长吴协恩介绍,目前华西村正致力于实现高质量转型、高质量合作、高质量格局。在高质量转型方面,华西的经验是通过技术改造做差异化和特色化,各个企业专心做好自己的细分领域,而不是去做和其他大型企业类似的产品。为此,2013年至今华西的技改资金累计已达17.9亿元。而在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改的同时,华西还成功拓展了金融投资、旅游服务、仓储物流、远洋海工、农产品批发市场及矿产资源等一大批新兴产业。“高质量合作方面,我们现在正大力提倡‘利他性’,通过换位思考推动服务前移、后续跟进,构建有活力和生命力的合作关系。”据吴协恩介绍,在产业布局方面,华西则通过短期打算、中期规划、长期目标相结合的“短中长”战略,来实现高质量格局,使“高”这一字名副其实。
因服务型制造而被书记点赞,双良集团董事长缪文彬倍感振奋。他认为,当今已经不是一两个产品打天下的时代了,企业一定要在商业模式上进行调整,以核心技术,硬件和软件的结合,提升运营能力,结合金融支撑来运行,用平台思维进行产业升级。“如今,我们正在积极发挥创新驱动拉动发展的乘数效应,在服务型制造发展进程中,进行绿色化产业升级。”缪文彬说,2018年是双良的“改革创新年”,双良将进一步加大两化融合和服务型制造,重点规划三个上市平台,重点发展公共建筑智慧能源管理、清洁能源集中供暖、水环境治理三大创新业务,重点打造双良资本与双良低碳研究院两大引擎助推转型发展。探索建立大集团客户管理平台、人才技术创新平台、海外发展平台、资本运作平台、供应链管理平台“五大平台”,倡导变革思维、创新思维、平台思维,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创新探索,构建开放、共享、共赢的发展格局,全面拉动服务型制造高质量发展。
“助推实体经济做强做大,擦亮江阴‘制造业第一县’金字招牌,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商务部门责无旁贷。”市商务局局长查建标认为,江阴的高质量发展要紧紧依靠政企同心、政企合力。“我们不能让企业唱独角戏,而是要一起唱双簧。”查建标说,2018年商务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密切与世界五百强企业,大型央企、行业领军企业联系,大量引进规模质量大、科技含量高、产业观念强、经济效益好的先进制造业企业,不断增添江阴制造业生力军。此外,还要通过政策撬动、知名出口品牌的培育,来打造跨境电商服务型贸易等新兴产业的业态,来不断提高江阴出口商品的质量和市场占有率,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的转型。“走出去发展一直是江阴企业的特色,下一步,我们还将加强对企业走出去的指导和服务,引导企业把研发设计和营销品牌留在江阴,把复杂加工环境和资源消耗多转移出去,不断提高江阴制造业的含金量。”
人才强企 抢占新时代发展新优势
对于企业来说,开疆拓土、引领发展的企业家是人才,学有所长、术有专攻的科技和管理工作者是人才,业勤技精、埋头苦干的一线工人同样是人才。任何一家企业,无论规模大小、成立时间长短,要想在发展中占据制高点、获得新优势,都必须在人才工作上狠下功夫。
人才应该是一个企业的魂,这是海澜集团董事长周建平对于人才之于企业重要性的定义。周建平表示,人才培养一直以来就是海澜集团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海澜对于人才的投入已经超过了生产车间和设备的投入,企业对人才工作的重视可见一斑。在周建平看来,人才引进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在于如何让人才扎根、开花、结果。“多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要留住人才,首先要有平台和空间,并在精神层面给予提升,并辅之于健康的企业文化、家园文化,才能从根本上留根留心。”据周建平介绍,除了留住人才外,还要通过人才与管理的结合来培养人才。目前,海澜集团把平台和舞台变成了擂台,在企业内部倡导能者上、庸者下的竞争氛围。“现在,我们哪怕是最偏远的一个门店里,都充斥着PK和竞争,优秀的人才也在这一过程中源源不断地涌现。”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任何资源都可能消逝,唯有人才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并且不断增值。”圣华盾防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太球坦言,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光靠产品优势是远远不够的,应当长期立足于对人才的引进与培养,让企业不断汇入“新鲜血液”。陈太球告诉记者,圣华盾爱才惜才,始终将人才引进、人才培育工作当做全年工作重点来进行。这几年,圣华盾在北京设立了自己的人才引进中心,与当地人才市场进行精准对接,从而引进更多北京高校、研究院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为人才提供展示能力的平台,从而研发质量更好的产品,如今我们生产的防护服和救援服受到了中石油、国家电网等越来越多央企的青睐,公司效益不断提升,可以说是人才成就了圣华盾。”下阶段,圣华盾会紧跟全市人才强企战略方针,结合企业所在区域,结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创新发展引才计划,全面打响圣华盾人才招引“攻坚战”。
人才是江阴不断向前发展的核心力量,走创新发展之路,首先要重视集聚创新人才,充分发挥好现有人才作用,同时敞开大门,招四方之才,招国际上的人才,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前不久市委组织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发出“英雄帖”,刊登江阴“暨阳英才计划”全球招募令,来吸引全世界范围内更多“高精尖缺”人才来江阴创业。“江阴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对人才的扶持力度不断提升。”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冯明刚表示:“我们将一如既往,根据市委全面打响江阴‘制造业第一县’品牌的要求,坚持人才强企战略,面向全球,聚焦高端,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店小二’式的全程服务,做大做强海外招才、国内聚才、柔性用才、本土育才等品牌,更好地以产引才,以才促产,切实提升产才融合效应,为江阴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春风浩荡气象新,政企同心风帆劲。新一轮冲锋号角已经吹响,发展的康庄大道已经浮现,江阴的企业和企业家们朝着目标,铆足了劲,随时准备踏上新征程。政企携手齐头并进,全面打响江阴“制造业第一县”品牌,推动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