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庆 
印度目前已成为世界软件主要出口国之一,其软件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是一个让国人倍感震惊的事实。更令我们震惊的是,印度软件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获得如此巨大成功!原因解释很多,如有的人认为是由于印度人普遍使用英语,没有语言障碍;有的人则认为是由于其管理水平高等等。也许这些解释都有一定道理,但有一个原因是绝对不可忽视的,那就是软件人才的培养模式。任何产业的发展,都必须有强有力的人力资源做支持,对高新技术来说更是如此。印度软件业的巨大发展,很大程度上便是得益于其拥有大量技术精湛的软件人才。而这些软件人才的获得,又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独特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在对我国的教育体系作出反思以前,我们不妨先以印度NIIT信息技术公司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为例,对印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做一透视。
一、定位于职业教育的原因分析
印度软件人才主要是通过职业教育,而不是学术教育来培养的,这是印度软件人才培训模式的首要特点。目前,印度每年约有50万新生软件人才,其中大学毕业的只有7.4万,剩下的几乎全是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模式培养的。这一数据充分反映了其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职业教育定位。
为什么印度主要通过职业教育,而不是学术教育来培养软件人才,通过分析笔者认为主要有四方面原因:①这或许是最重要的原因,即他们充分认识到,对大多数软件人才来说,主要的能力"做",而不是掌握系统的计算机理论,进行计算机科学研究。计算机科学研究当然是必须的,但对软件市场开发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拥有大量的、能够实际地开发出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软件应用型人才;②他们充分认识到,软件业是一个技术更新非常迅速的行业,其更新速度可以说在现有的所有行业中居于首位。为此,人才培养必须跟上技术发展,而大学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因为大学的课程往往很僵化,职业教育则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③在软件人才培训中,教师本身要不断接受培训。这不仅需要资金,而且教授们是否希望不断改变也是问题。而职业教育的师资培养模式则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④要迅速培养大量软件人才,光靠大学不行。如上所述,印度软件业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而要在短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软件人才,仅仅通过大学教育是绝对不行的。因为建立大学需要大量投资,而当时印度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即使有了足够的资金,建立大学需要很长时间,且大学的学制往往也很长。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则决定了它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正是基于上述多方面原因,在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最终决策上,印度选择了职业教育而不是学术教育。
二、印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在软件人才的具体培训过程中,印度也有许多独特做法和新颖理念。
1.市场驱动。印度软件人才培养主要采取非正规教育,即职业培训的形式,并且是市场驱动的,政府没有具体规定学校如何运作。学校可以自己决定,且学校自己可以决定收费标准。这种模式决定了职业培训中心有了质量,才有学员;否则,就招不到学员。因此,市场决定了非正规教育不但要有质量,还要对技术变化反应快,能及时提供培训等。为了保证课程质量,在课程开发中,他们要进行大量调查,预测3年后的岗位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课程每年更新,平时做小的调整,如更换一、二门课程,一年半内,更新所有课程。为了使培训内容跟上技术发展,培训单位要和大公司保持密切联系,不仅从大公司了解新技术,还了解新技术产生的背景。
2.证书观念淡化。他们认为,在非正规教育中,学员的证书观念发生了变化,对得到什么证书看得很淡。主要关注的是能得到什么工作,投入的能回报多少。而这恰恰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当然,目前在印度,学历证书仍然很重要,因此,很多人是先念大学,拿到学位后再到软件人才培训中心接受培训。
3.注重工作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培训。他们发现,学习期间技能水平最高的,往往并不是工作成绩最好的,其它许多非智力因素对工作成功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他们特别强调工作态度、表达能力、和小组一起工作的能力等技术外的素质的形成。他们经常要学生演讲,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特别是不用体态语言正确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因为这一能力在人机对话中十分重要。同时他们还非常重视直觉的训练,因为计算机中许多问题是无法通过逻辑所能解决的。
4.突出强调实践教学。在教学方面,他们非常强调实践,实践是其学员接受培训的主要模式。学员一入学,便要做项目,培训中心把所承接的大项目分成一个个小项目,然后要每个学员完成一个小项目,让学员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技术。有的学员开始感到很疑惑:还没有学,怎么做项目?但培训中心认为,学员在以后的工作中,当碰到新问题时,他不可能先学,等学会了再做,这样会被解雇,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就必须培训学员边工作边学习的能力。他们的学员都是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掌握软件技能的。他们力图使学员将来在工作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在2年的学习中都碰到。
培训中心的学员最后一年都在公司实习,这给他们提供了积累工作经验的机会。因为目前学生就业时,公司通常都要求求职者有工作经验,而一年的实习正好给他们提供了大量工作经验的同时,也给企业提供了深入了解雇员的机会。过去企业招聘都是凭一次会谈来决定是否雇佣某人,常常不准确。一年的实习中,学员没有工资,只有津贴。
关于教什么?如何教?培训中心有严格规定,教师不能随便更改。他们在所有的分公司建立统一标准,要求整个教学标准化,对课堂中每一分钟教什么和如何教都做了严格规定。
5.重视课程开发。培训中心十分重视课程开发,在大型的软件人才培训中心如NIIT的培训中心,有专门的课程开发部,有大量专家专门负责课程开发。
6.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在培训管理方面,许多培训中心引进了ISO9000,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这是非常有特色的。如何把全面质量管理引入职业培训,目前我们还在大量论证,但印度已经开始做了。
三、对我国的启示
首先,印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选择的是职业教育,而不是学术教育。他们成功的经验证明,即使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即使是软件这样的高新技术产业,职业教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当然,他们在这一模式的选择过程中,有资金短缺等等方面的原因,但其中一个原因是根本性的,即他们否认学术教育模式具有培养大量的、技术娴熟的软件人才的能力。这与当前我国的软件人才教育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在我国,一谈到发展软件人才教育,便自然而然地认为是要建立学院,建立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认为职业教育太低级,不够档次。在课程设置上,更是一味地强调要加强基础理论学习。结果呢?也许学生头脑中记住了许多原理,能够撰写出大量的学术论文,但却设计不出一个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软件。目前,我国许多软件公司招聘不到符合要求的人才,已反映出了我国教育体系中的这一深刻问题: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
其实,在社会需要的人才中,大量的是实用型,能娴熟地完成工作任务的人才;学术型的,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人才通常只是少数。对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应是职业教育,而不是学术教育,哪怕对于软件这样一个高新技术行业来说也是如此。在我国,几千年的教育发展已逐渐让人们忘记了一个基本问题,即我们为什么需要教育?其结果是在教育与社会、课程与工作之间逐渐形成了一道鸿沟。学校老师只知道教给学生知识,却很少反思:学生需不需要这些知识?还有没有对他们更有价值的知识?印度软件人才的培养模式对我们回答这一问题是很有启发的。
其次,在教学方面,他们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不是按照从基础理论到专业理论,再到实习的路径来展开教学的,而是把教学顺序完全颠倒过来,先从"做"开始,在做的过程中,学生如遇到问题,再以此问题为基点去学习专业理论。这一全新的课程安排顺序是以两个基本观念为基础的:(1)基础理论并不是"做"的必要条件。在没有掌握基础理论的条件下,学生同样能够学习如何做。并且什么是基础,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理论问题。(2)"做中学"既是知识社会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我们常说要学会如何学习,但是学校外的学习主要是在工作中进行的,因此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就是要学会在"做中?quot;。而只有从"做"开始展开的教学程序,才有助于这一能力的形成。
反思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展开的顺序,其模式几乎千篇一律的是从理论到实践。这一模式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几乎把它作为了法定程序。在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的背景下,这一模式的影响力更是有增无减,许多职业学校的课程结构中,基础理论的课时进一步增加。而其结果便是一方面学生厌学,另一方面学生的就业技能越来越差。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将何去何从,印度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也能给我们一定启示。
再次,在课程开发方面,他们通常都拥有大量的专门从事课程开发的人员,这说明他们已把课程作为软件教育整个过程的核心,作为软件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作为打造培训品牌的基石。课程意识已深深渗透到了其整个教育理念中。与之相比较,当前我国职业学校以及职业培训机构的课程开发意识仍然十分淡薄。学校通常只有教学概念,而无课程概念,更没有专门负责课程开发的人员。如果要开设新专业,或是进行课程调整,往往只是参照其它学校同一专业的专业教学计划,很少在课程环节开发方面进行投资。学校对教学方法的思考要远远多于对课程的思考。而事实上,课程之于学校,就好比生产线之于企业,只有生产线改造好了,企业才有了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的基础。对学校而言,教学是受制于课程的,如果课程不做根本调整,仅仅从教学改革入手根本不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得质量的提高。我国职业教育要走上特色化、品牌化的道路,就必须大大增强课程意识,肯在课程开发方面进行投资。
(《职教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