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职研究 > 研究成果 > 正文
将吴地文学的根扎在苏南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中(方雪梅)
2013-05-21 13:52:21

  ——利用地方文学资源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党委宣传部,江苏  江阴  214433)

[摘要]  高职语文教育必须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而吴地文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并积累了丰富的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势,是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活化石”,是培养大学生人文情怀的“富矿”, 是培养教师教学智慧的“催化剂”。在教学中借助丰富的吴地文学资源,已经成为苏南高职院校语文教育回归的一个有效选择。
[关键词]  吴地文学;传统文化;语文教育;苏南高职院校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外来文化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已有压倒传统文化的趋势。而多年来承担着传承传统文化重要使命的语文教育,包括高职语文教育,已经渐渐变成了这么一种东西,它使人们的心灵变得越来越简单、狭窄,越来越教条、刻板,尤其是高职教育普遍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轻视甚至忽视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更使得现今的高职语文教育变成了可有可无。有感于此,作为苏南高职院校的中文教师,我们一直十分关注在学科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重视运用吴地丰富的文学资源,以充实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趣味,使得传统文化教育借助中文这个教学平台得以渗透落实。本文就谈一谈近年来我们在这方面的实践与思考,和同仁们探讨。
一、吴地文学对苏南高职语文教育的意义
(一)吴地文学资源是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活化石”
    吴地文学中富含很多对当今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资源,这里涌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学家,不仅以他们的文学功绩彪炳史册,而且以他们的浩然正气振兴了民族精神。学生从历史上吴地优秀文学家功彪青史的伟绩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可以激发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如现代著名散文家、民主主义战士扬州人朱自清,在1948年因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参加了拒绝接受美国救济粮的运动,本来就身患肺病的他更是虚弱不堪,终于在贫病之中逝世,年仅50岁。毛泽东评价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1](1499))这种顽强的意志品质和“为国牺牲敢惜身”的爱国精神,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品格和精神的体现吗?面对这样的奋发有为之士,年轻的大学生自可受到感奋,受到鼓舞,从而激发战胜困难、度过逆境的勇气和力量,培养自己奋发进取的爱国主义精神。
    再如无产阶级革命家常州人瞿秋白。他短暂的一生,既是文学的一生,也是革命的一生。瞿秋白是以一篇政论文开始对现实社会发言的。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激起了国人的爱国浪潮,瞿秋白以世界性眼光迅速对这一历史性事件作出反映,把中国人失败的原因归于“没有坚毅的志向和明敏的智慧,不能组织一良好的社会去迎合世界潮流,建设一巩固的国家,去迎合世界的现势。”此后,他一直在寻找着一条叛逆现实、通往光明的道路,直到1935年6月18日在长汀英勇就义,年仅36岁。瞿秋白非凡的革命经历以及开风气之先的诗歌、散文作品,自然对当今大学生尤其是苏南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育起着直接的感召作用。
(二)吴地文学资源是培养大学生人文情怀的“富矿”
   加强大学生的人文情怀教育是高职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吴地的灵山圣水孕育了瑰丽精深的吴地文学。吴地文学以先秦吴国建立为起点,历经萌芽期、自觉期、衍化期发展至今,留下了丰富的文学财富,陆机、刘勰、张若虚、李绅、范成大、尤袤、范仲淹、高启、唐顺之、归有光、梁辰鱼、王世贞、沈璟、冯梦龙、徐霞客、钱谦益、陈维崧、赵翼、袁枚,茅盾、郁达夫、朱自清、刘半农、钱钟书、叶圣陶、陆文夫、苏童、叶兆言等,这一个个杰出人物的名字汇成了吴地文学绵延不绝的长河。他们独特的生平际遇以及蕴涵着丰富思想和深刻见地的文学作品,无不饱含着极为丰富的人文因子。
如文化泰斗无锡人钱钟书,他的为人处事就很有无锡人的特点:圆融智慧又一身傲骨。黄永玉在《北向之痛——悼念钱钟书先生》一文中曾提到过这样一件事:“文革”中,上面忽然大发慈悲通知学部要钱先生去参加国宴。办公室派人去通知钱先生。钱先生说:“哈!我不去,我很忙,我不去,哈!”“这是江青同志点名要你去的!”“哈!我不去,我很忙,我不去,哈!”“那么,我可不可以说你身体不好,起不来?”“不!不!不!我身体很好,你看,身体很好!哈!我很忙,我不去,哈!”钱先生的智慧与人格由此可见一斑。因此,当我和大家一起分享钱先生《论快乐》一文时,有了这些生平逸事的介绍,大家就很能与文中的议论形成真正的共鸣:“精神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变成快乐的资料。于是,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对于这种人,人生还有什么威胁?”而这样的一种如水的智慧、处世安命的人生态度又怎能不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人文情怀形成影响?而扬州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对宇宙人生的深邃探求,无锡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深沉慨叹,苏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胸襟,无锡尤袤“流离重流离,忍冻复忍饥”对百姓生存惨境的怜悯,昆山归有光“庭有楷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的委婉深情,江阴徐霞客“大丈夫当朝游碧海而暮苍梧”的少年大志以及终生不已的求索精神,江阴刘半农一个“她”字背后隐含的冲破思想禁锢、挑战封建传统的勇气等,无不具备塑造当今大学生人文情怀的深沉影响力。
(三)吴地文学资源是培养教师教学智慧的“催化剂”
    近年来,语文教育一直在寻找“回家”的路。无数的作家们为语文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物,语文教育就是要靠有血有肉的人物再来塑造具有情感的个体生命。而吴地文学具有明显的吴地地域特色,借助吴地文学资源在苏南高职语文教育中播扬传统文化的神采,让学生形成与吴地文化特点相一致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传统文化扎根发芽的基础。
比如,对现代著名作家苏州人叶圣陶的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的解读。小说采用冷静客观的笔致塑造了潘先生这样一个带着浓厚小市民气息的教员形象。在教读这样一篇作品时,教师一般会加以总结,小说真正要批判的是在潘先生背后局长代表的北洋军阀,即小说通过教育界中的小事和人物来反映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的黑暗。这样的解读,无疑是是刻板、简单、狭窄和枯燥的,文本中很多令人引起内心震动的细节可能就因为这样看似深刻的概括而掩盖了,而这样的很多细节倒恰恰是一个中文教师可以用来形成学生人格、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塑造的绝好素材。
   如文中的一些心理细节描写,潘先生逃难上海后冒着风险返乡,忙去探听“局长究竟有没有照常开学的意思”,当消息得到证实并且得知局长要裁员时,作品这样写潘先生的内心:“潘先生听了,仿佛觉得一凛;但又赞赏自己有主意,决定从上海回来到底是不错的。”后来,局势更紧张了,在保职、升官与保命的抉择中,潘先生选择了乞求红十字会的庇护。作品写他到红十字会讨旗子和徽章一段十分精彩。在接到红十字会的旗子和徽章时,“心头升起一种神秘的快慰。”接着,这位一心只想自己和自己一家人的小人物,又以“学校还有个侧门,也得张一面旗”,“徽章这东西太小巧,恐怕偶尔遗失了”为理由,向办事处的职员多讨了一面旗子和几个徽章。然而,讨到后人们发现“学校的侧门上并没有旗,原来移到潘先生家的大门上去了”……众多的心理细节描写为读者推出了潘先生这样一位令人不齿的灰色小人物的委琐形象。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突出这样的细节,将人物形象完整地推向学生,让他们在细节中或沉思,或愤怒,或鄙夷,或厌恶,从而形成自身的行为价值判断与行事准则。这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教育智慧,即语文教学的回归不是以文学为手段的寓教于乐式的功利性复归,也不是仅仅着眼于具体的知识点——字、词、句、章、语、修、逻支离破碎的讲解。语文教育的智慧在于当学生忘记了练习题和考试内容之后,还能够留下自己心中的语文。[2]
二、将吴地文学引入苏南高职语文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一)将吴地文学资源适度引入教学内容
   在语文教育中弘扬地域传统文化,近来引起了很多中文老师的关注和重视。对于苏南高职院校的中文教师来说,可以有意识地整合、引入丰富的吴地文学资源,以充实语文教学内容。如描述世界起源的创世神话——三国时吴人徐整在《三五历记》中有关于“盘古和三皇五帝”的记录,吴地赞美伸张正义的英雄神话如伍子胥、干将莫邪、眉间尺的故事,贬斥传统恶俗的爱情传说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明代苏州吴县人冯梦龙编的“三言两拍”,以及包含深情的大量吴歌作品等,都是语文教学中富有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因为地域的贴近,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也更易于对学生的情感世界、精神人格进行重塑。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的不少中文教师,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刻意渗透地域文学知识。学院所在的江阴市,有着7000年的历史和5000年的文明史和2500年的文字记载史,山水秀美,人文荟萃,地域文化源远流长。学院中文教研室选择“江阴传统文学与中文教学”为课题,开展课题研究,大量阅读江阴有史以来的各类文学作品,特别将收录了从唐至清1028名江阴作者、16960余首诗的《江上诗钞》引入课堂教学,并面向学院师生举办系列讲座,对江阴的传统文学进行研究推广,推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开设选修课将吴地文学引入教学体系
   苏南的高职院校在正常的语文教学之外,可以根据地方文学资源特色开设相应的文学选修课,加强专题研究,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这些选修课,既可以是较为宏观的,如 “吴歌的发展与作品赏析”、“吴地神话作品阅读”、“吴地民间传说阅读”、“吴地戏剧研究”、“吴地方言研究”、“吴地现当代作家专题研究”;也可以是某一文学流派、某一文学样式、某一文学大家的作品欣赏,如“常州词派作品阅读与欣赏”、“三言两拍解读”、“钱钟书作品研究”等,利用吴地文学的独特性与稳定性,对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的人文熏陶。如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的中文教师,立足江阴优秀的文学资源,拟重点打好最富有代表性的“徐霞客”、“刘半农”的文学品牌。目前,关于徐霞客、刘半农的传记、相关的研究资料较为丰富,在江阴也有他们的故居和遗迹,这对选修课的开设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如开设“刘半农研究”选修课,可以从刘半农的生平遭际、思想变迁、文学观念、文学贡献等方面展开,重点放在“文学贡献”上,可具体和学生欣赏“刘半农的诗歌”、“刘半农的杂文”、“刘半农的戏剧改革”等。通过选修课的开设,让学生全面了解本土优秀的文学,并在学习中受到审美教育和人格熏陶。
(三)将吴地文学资源引入文学实践活动
   苏南的各所高职院校都可以根据当地文学资源状况,适时地将各种地方文学资源引入校园的文学实践活动。如苏州的高职院校可以成立评弹文学社团,常州的高职院校不妨成立词社。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是江阴市“徐霞客文学研究会”的会长单位,机构设在学院,学院的中文教师都是会员。学院还设有“霞客文学社”学生社团,社员们在品读徐霞客游记、诗词作品的同时,开展了“寻访徐霞客的足迹”系列走访活动,追索徐霞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为进一步弘扬优秀的地方文化传统,在刘半农诞辰12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学院成立了“半农文学社”,组织学生参观刘氏故居、江阴博物馆,研读刘半农诗歌、杂文等文学作品,并朗诵、学唱刘半农先生极具江阴地方特色的《教我如何不想她》,让人倍感振奋。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对江阴的地方文学有了具体的认识,也激发了同学们对江阴的热爱之情。江阴地方文学,无疑已成为学院师生开展文学实践活动的源头活水。
   综上所述,在苏南的高职院校语文教育中积极弘扬吴地文学,把地方教育资源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结合在一起,让地方优秀文化走进校园、走向课堂、走进学生心灵,这是改进高职语文教育的有效举措。苏南高职院校的中文教师应从传统文化弘扬、学生人格精神拓展的高度出发,在优秀的吴地文学资源中提炼和张扬“爱”、“责任感”、“怜悯心”等人文精髓,让学生在阅读欣赏中感悟“关爱”、“和谐”、“庄严”、“独立”、“尊严”、“公正”和“创造”,让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学真正回归语文教育,让语文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重塑灵魂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冉正宝. 语文教育能否重披传统的“长袍马褂”——语文教育大讨论十年回眸[N],中国教育报,2007.3.12.

 基金项目:2007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吴文化与苏南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研究》(07SJD880069)研究成果之一。
 作者简介:方雪梅(1972— ),女,江苏金湖人,副教授,南京大学文学硕士,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女性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