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职研究 > 研究成果 > 正文
试论“慕课”背景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重塑(周秀娥)
2019-05-07 08:40:32
 
                                                                                    周秀娥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高校思政课“慕课”强势来袭,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遇见教育新生态。“慕课”背景下,“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深度融合趋势倒逼教学改革升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重塑成为新时代思政教学改革的应有之义题。
 
关键词:新时代;信息技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重塑
 
Classroom Reconstruction  under the trend of deep integration of Internet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Jiangyin Polytechnic College
Zhou Xiue
 
[Abstract] Mooc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he course education meets new education ecology in new er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OOCs.  Deep integration of “Internet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education forces the promotion of education reform.  Re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has its proper route in education reform in new era.
[Key Words] New Er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Classroom Reconstruction
 
 
互联网时代文化多元,意识形态纷争,新时代互联网的出现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灵活,更多互动参与,更加富有挑战性。高校思政课是培育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思政课肩负着比以往更加艰巨的历史使命。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利用好思政课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高校思政课“慕课”强势来袭,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彼此影响。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遇见教育新生态。“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深度融合趋势倒逼教学改革升级,思政课课堂重塑成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应有之义题。
一、“慕课”背景下的教学理念革新
(一)“慕课”背景下的时代机遇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以及《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出台,对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的顶层设计出发,提出了全方位、立体化育人的教育教学理念。
“慕课”作为互联网与教育经过多年磨合、探索出现的一种教育新模式,带来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深刻变化,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产生重大影响。
互联网时代是文化多元的时代,是意识形态纷争的时代。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的迅猛发展,给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巨大冲击。树立互联网思维,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推动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高度融合也是大势所趋。互联网思维,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念革新和课堂重塑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新时代推动思政课课堂重塑,既是贯彻中央对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应对“慕课”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需要,更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二)“慕课”背景下的教学理念革新
教学改革,理念是先导。传统的思政课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大多采用课堂讲授模式,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课为主。“慕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重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
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政课对于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其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和实际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学供给聚焦于学生的“学”,聚焦于学生的兴趣、能力、需求,教学改革应“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及时捕捉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兴奋点,教学内容体现学生成长需要,富有时代性,既要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又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教学手段上更多体现“00后”大学生思想动态、生活实际和个性特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吸引其积极参与。
2、树立问题导向的教改理念
国外有研究指出,以问题为中心的阐述是提升学习“慕课”参与性的一个重要因素[3]。“慕课”以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全新教学模式和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参与式学习值得借鉴。思政课课堂教学要借助“慕课”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参与互动的教学理念来设计教学专题。我们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把握上应当以问题为线索,根据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发问和释疑,通过思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正视现实,坚定信念。
3、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思政课的有效融合
“慕课”强大优势不仅表现在在线课程的共享方面,更重要的它在学习内容呈现方式上灵活多样,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富有吸引力;学习方式上体现以学为中心,在更加适应数字化时代碎片化学习的特点,方便学习者自主选择。这些优势都离不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强有力支撑。思政课课堂坚持信息化教学的要求,要善于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融合,积极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效果。
二、“慕课”背景下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倒逼教学方法和手段革新
美国技术批判理论家安得鲁·芬伯格曾说:技术不仅仅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它们也塑造世界![7]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的行为实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无一不在受到信息化时代浪潮的冲击,教育当然也不例外。教育信息化正迎来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国家《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指出,要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按照“深化应用、融合创新”的核心理念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当前,教育部正推动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该计划就是要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开启智能时代教育的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播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需要通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最大程度地使学生融入到课堂中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一是,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成为教学的积极参与者,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二是,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新媒体新技术为大学生提供了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广阔平台。三是,有利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积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方式,利用网络互动,打破教学时空界限,实现交互式教学和个别化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慕课”背景下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趋势倒逼课堂重塑
(一)课堂重塑是回应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要求我们牢固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
思政课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课程属性和历史使命,决定了其既具有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般属性,又要遵循高校课堂教学的普遍规律,表现出思政课堂教学不一样的特性。新媒体新技术是一种革命性的力量,最终会重塑课堂,改变思政课教学模式。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倒逼教学改革,教学改革倒逼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流程的重新设计,实现教学内容由“知识体系”向“问题链”、“互动链”的转变。思政课教学要“因势而新”,即要按照未来发展的趋势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根据国内外不断变化的形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遵循教师个人优势时常更新教学形式。新时代课堂重塑也是回应“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趋势的时代使命。
(二)课堂重塑是新时代大学生成长的现实需求
课堂重塑,考验学生的学习力,是新时代大学生成长的现实需求。
互联网是“00”后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移动互联时代,智能手机“00”后大学生主体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工具。网络时代原住民的当代大学生,他们成长于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之中,面临的诱惑和困惑较多,对待网络舆情或社会热点不能“以正视听”和“准确辨别”。对于这一代人的教育方式,既要坚持传统内容也要结合新媒体等现代形式,才能有效做好大学生教育与引导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充分发挥“00后”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利用学生手中的智能手机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互联网+”的到来已经改变教育教学现状,为更好引导教育学生成长成才,让教育教学更加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必须积极将互联网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达到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最终的目标是学生的学以致用,让学生主动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分析问题、解决疑惑,其课程实效性不仅在于课程教师,还在于学生,尤其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改革最主要的动力源自于教学对象的需求。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兴奋点,教学内容体现学生成长需要,教学相长所推崇的问题意识、互为主体意识、开放意识和能力培养意识等等极大激发了教师分析问题以及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此基础上形成系统的课堂教学专题,这样的专题教学使教学有较高的理论深度、较强的现实感和鲜明的针对性,提高了教学实效性和课堂吸引力。在教学互动中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身的主体性,在教学相长过程中学生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充分肯定与培养。
新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参与和全员互动,对大学生的媒体素养培养和学生核心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不仅面临着课堂之内的学习能力的挑战,还面临着课堂之外的学习能力的挑战。需要通过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和网上学习能力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三)课堂重塑是教师发展的时代机遇
课堂重塑考验教师的教学力,是教师发展的时代机遇。
思政课要在改进中不断加强,在创新中不断提高,关键靠教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思政课教师要通过精湛的“工艺”与时尚的“包装”来提高抬头率与点头率,这就需要其拥有一定的教学能力,搭建起与学生思维交流的“立交桥”。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使教师面临“本领恐慌”,应进一步加强教师能力建设。为了应对新时代的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加强课堂设计能力、课堂掌控能力、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了解学生能力等方面能力的建设。
将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有效融合需要在话语转化、教育教学内容,通过信息技术的完美包装实现华丽转变,利用平台提供的大数据可以提升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借助新技术可以实现问题交流的全员性,善用新媒体可以拓展问题解答的时空域。这些对思政老师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全面提高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信息化教学手段越来越多样,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教学会日新月异。如何运用新媒体信息技术重塑思政课堂必将成为思政教师新时代的新要求。
借助移动互联技术的应用,教师可以更加精准地组织整个教学流程,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互动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实时了解学生思想状况,更有针对性地讲解、追问和解惑;学生可以实时了解其他同学的思想,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和相互学习。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融合,既拓展了教师的教学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力,促进了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强调在思政课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还要调动学生“反哺”教师的主动性和作用性的发挥,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精神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
未来的学习应该是线上与线下结合、“慕课”与翻转课堂结合的混合式教育,以“用户为上、体验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构建的互联网思维,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的头“抬”起来,让学生的心“动”起来,师生交流“活”起来。回应新时代,“慕课”背景下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的深度融合,则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对课程进行重构和优化,催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深刻变革,切实增加学生的获得感,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5]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沈震.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
[3]]Khe Foon Hew.Promoting Engagement in Online  Courses:What  Strategies  can  We  Learn from  three  Highly  Rated  MOOCs[ J].British Jour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14(12):1-22.
[4] 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Z].北京: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2015年7月27日.
[6] 何克抗.《TPACK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12(05) .
 [7]安得鲁· 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P156.
[8] 李梁.“慕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14(1).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教改立项研究项目:“‘慕课’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4-JG-S-01)的阶段性成果)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工作专题研究项目:“‘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17SJBFDY29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周秀娥(1971-),女,汉,江苏江阴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试论“慕课”背景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重塑
 
周秀娥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高校思政课“慕课”强势来袭,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遇见教育新生态。“慕课”背景下,“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深度融合趋势倒逼教学改革升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重塑成为新时代思政教学改革的应有之义题。
 
关键词:新时代;信息技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重塑
 
Classroom Reconstruction  under the trend of deep integration of Internet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Jiangyin Polytechnic College
Zhou Xiue
 
[Abstract] Mooc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he course education meets new education ecology in new er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OOCs.  Deep integration of “Internet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education forces the promotion of education reform.  Re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has its proper route in education reform in new era.
[Key Words] New Er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Classroom Reconstruction
 
 
互联网时代文化多元,意识形态纷争,新时代互联网的出现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灵活,更多互动参与,更加富有挑战性。高校思政课是培育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思政课肩负着比以往更加艰巨的历史使命。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利用好思政课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高校思政课“慕课”强势来袭,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彼此影响。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遇见教育新生态。“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深度融合趋势倒逼教学改革升级,思政课课堂重塑成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应有之义题。
一、“慕课”背景下的教学理念革新
(一)“慕课”背景下的时代机遇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以及《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出台,对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的顶层设计出发,提出了全方位、立体化育人的教育教学理念。
“慕课”作为互联网与教育经过多年磨合、探索出现的一种教育新模式,带来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深刻变化,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产生重大影响。
互联网时代是文化多元的时代,是意识形态纷争的时代。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的迅猛发展,给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巨大冲击。树立互联网思维,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推动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高度融合也是大势所趋。互联网思维,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念革新和课堂重塑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新时代推动思政课课堂重塑,既是贯彻中央对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应对“慕课”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需要,更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二)“慕课”背景下的教学理念革新
教学改革,理念是先导。传统的思政课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大多采用课堂讲授模式,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课为主。“慕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重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
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政课对于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其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和实际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学供给聚焦于学生的“学”,聚焦于学生的兴趣、能力、需求,教学改革应“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及时捕捉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兴奋点,教学内容体现学生成长需要,富有时代性,既要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又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教学手段上更多体现“00后”大学生思想动态、生活实际和个性特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吸引其积极参与。
2、树立问题导向的教改理念
国外有研究指出,以问题为中心的阐述是提升学习“慕课”参与性的一个重要因素[3]。“慕课”以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全新教学模式和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参与式学习值得借鉴。思政课课堂教学要借助“慕课”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参与互动的教学理念来设计教学专题。我们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把握上应当以问题为线索,根据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发问和释疑,通过思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正视现实,坚定信念。
3、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思政课的有效融合
“慕课”强大优势不仅表现在在线课程的共享方面,更重要的它在学习内容呈现方式上灵活多样,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富有吸引力;学习方式上体现以学为中心,在更加适应数字化时代碎片化学习的特点,方便学习者自主选择。这些优势都离不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强有力支撑。思政课课堂坚持信息化教学的要求,要善于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融合,积极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效果。
二、“慕课”背景下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倒逼教学方法和手段革新
美国技术批判理论家安得鲁·芬伯格曾说:技术不仅仅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它们也塑造世界![7]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的行为实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无一不在受到信息化时代浪潮的冲击,教育当然也不例外。教育信息化正迎来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国家《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指出,要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按照“深化应用、融合创新”的核心理念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当前,教育部正推动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该计划就是要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开启智能时代教育的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播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需要通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最大程度地使学生融入到课堂中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一是,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成为教学的积极参与者,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二是,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新媒体新技术为大学生提供了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广阔平台。三是,有利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积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方式,利用网络互动,打破教学时空界限,实现交互式教学和个别化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慕课”背景下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趋势倒逼课堂重塑
(一)课堂重塑是回应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要求我们牢固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
思政课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课程属性和历史使命,决定了其既具有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般属性,又要遵循高校课堂教学的普遍规律,表现出思政课堂教学不一样的特性。新媒体新技术是一种革命性的力量,最终会重塑课堂,改变思政课教学模式。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倒逼教学改革,教学改革倒逼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流程的重新设计,实现教学内容由“知识体系”向“问题链”、“互动链”的转变。思政课教学要“因势而新”,即要按照未来发展的趋势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根据国内外不断变化的形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遵循教师个人优势时常更新教学形式。新时代课堂重塑也是回应“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趋势的时代使命。
(二)课堂重塑是新时代大学生成长的现实需求
课堂重塑,考验学生的学习力,是新时代大学生成长的现实需求。
互联网是“00”后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移动互联时代,智能手机“00”后大学生主体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工具。网络时代原住民的当代大学生,他们成长于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之中,面临的诱惑和困惑较多,对待网络舆情或社会热点不能“以正视听”和“准确辨别”。对于这一代人的教育方式,既要坚持传统内容也要结合新媒体等现代形式,才能有效做好大学生教育与引导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充分发挥“00后”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利用学生手中的智能手机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互联网+”的到来已经改变教育教学现状,为更好引导教育学生成长成才,让教育教学更加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必须积极将互联网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达到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最终的目标是学生的学以致用,让学生主动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分析问题、解决疑惑,其课程实效性不仅在于课程教师,还在于学生,尤其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改革最主要的动力源自于教学对象的需求。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兴奋点,教学内容体现学生成长需要,教学相长所推崇的问题意识、互为主体意识、开放意识和能力培养意识等等极大激发了教师分析问题以及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此基础上形成系统的课堂教学专题,这样的专题教学使教学有较高的理论深度、较强的现实感和鲜明的针对性,提高了教学实效性和课堂吸引力。在教学互动中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身的主体性,在教学相长过程中学生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充分肯定与培养。
新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参与和全员互动,对大学生的媒体素养培养和学生核心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不仅面临着课堂之内的学习能力的挑战,还面临着课堂之外的学习能力的挑战。需要通过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和网上学习能力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三)课堂重塑是教师发展的时代机遇
课堂重塑考验教师的教学力,是教师发展的时代机遇。
思政课要在改进中不断加强,在创新中不断提高,关键靠教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思政课教师要通过精湛的“工艺”与时尚的“包装”来提高抬头率与点头率,这就需要其拥有一定的教学能力,搭建起与学生思维交流的“立交桥”。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使教师面临“本领恐慌”,应进一步加强教师能力建设。为了应对新时代的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加强课堂设计能力、课堂掌控能力、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了解学生能力等方面能力的建设。
将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有效融合需要在话语转化、教育教学内容,通过信息技术的完美包装实现华丽转变,利用平台提供的大数据可以提升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借助新技术可以实现问题交流的全员性,善用新媒体可以拓展问题解答的时空域。这些对思政老师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全面提高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信息化教学手段越来越多样,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教学会日新月异。如何运用新媒体信息技术重塑思政课堂必将成为思政教师新时代的新要求。
借助移动互联技术的应用,教师可以更加精准地组织整个教学流程,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互动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实时了解学生思想状况,更有针对性地讲解、追问和解惑;学生可以实时了解其他同学的思想,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和相互学习。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融合,既拓展了教师的教学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力,促进了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强调在思政课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还要调动学生“反哺”教师的主动性和作用性的发挥,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精神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
未来的学习应该是线上与线下结合、“慕课”与翻转课堂结合的混合式教育,以“用户为上、体验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构建的互联网思维,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的头“抬”起来,让学生的心“动”起来,师生交流“活”起来。回应新时代,“慕课”背景下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的深度融合,则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对课程进行重构和优化,催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深刻变革,切实增加学生的获得感,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5]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沈震.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
[3]]Khe Foon Hew.Promoting Engagement in Online  Courses:What  Strategies  can  We  Learn from  three  Highly  Rated  MOOCs[ J].British Jour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14(12):1-22.
[4] 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Z].北京: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2015年7月27日.
[6] 何克抗.《TPACK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12(05) .
 [7]安得鲁· 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P156.
[8] 李梁.“慕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14(1).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教改立项研究项目:“‘慕课’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4-JG-S-01)的阶段性成果)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工作专题研究项目:“‘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17SJBFDY29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周秀娥(1971-),女,汉,江苏江阴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