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银明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江阴 214405)
[摘要]在国家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和呼唤工匠精神回归的背景下,对中高职服装类课程衔接实施中培养工匠精神的途径进行有效探索,通过“工作室”平台把现代学徒制、导师制、工作室制融合起来,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养。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导师制;工作室制;工匠精神
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我国政府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后,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而培育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的重要因素。目前,“3+3”中高职衔接作为当前高职服装院校重要人才培养模式之一。毕业生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是工匠精神培育的主体,然而,构建“工于技,匠于心”的服装专业师资队伍与适合工匠精神的教育体系是高职服装院校的首要任务,为此,“三制融合”培育高职生工匠精神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1 三制融合的涵义
具体来说,三制融合就是将“现代学徒制”“导师制”和“工作室制”融合起来培养社会生产所需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实现校企联合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教育目标,三制融合示例图如图1所示。
图1 三制融合示例图
1.1 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国家教育部于2014年提出的一项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1],其核心要义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学生与学校导师、企业导师进行师徒结对,校企联动,产学渗透,共同设计课程标准与考核方案,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结合起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模拟生产实际,形成终身学习的优秀品质,校企联合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代学徒制在技术、技能方面的传承,以及人品与开拓技能等方面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在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参加技能训练,跟着导师做企业实战项目恰恰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
1.2 导师制
导师制是突破原有班级建制的学管工作模式,让除辅导员、班主任之外的所有专业教师都参与到学生管理与德育教育工作中去。工作室导师不仅是学生学业上的导师,同时也是学生思想与行为上的导师。师生通过建立“导学”关系,因材施教,真正贯彻全员育人、全时育人的方针,通过导师制的实施,使教师在进行教、科研工作的同时,关心指导学生思想、学习与生活。导师制是现代高职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一对一”的指导方式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学生不仅能从导师的身上学到专业知识与技能,导师的言传身教与职业操守还为学生树立了道德的榜样。
1.3 工作室制
工作室制是“现代学徒制”和“导师制”贯彻实施的载体,是以职业领域和工作岗位的实际情景为立足点,通过工作室平台进行专项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追本溯源,它是在20世纪初德国公立包豪斯学校(Staatliches Bauhaus)“作坊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与发展的,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演变,工作室已经成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学校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联合企业专家共建校企合作工作室,工作室导师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或设计师组成,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提升综合素质为目标。学生在工作室双导师的带领做设计项目与科研课题、参加竞赛与技能训练、参与企业活动,让学生在类似企业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与成长。
2 工匠精神的内涵
在人类劳动与创造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优秀的匠作文明和工匠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一直绵延至今,形成了工匠技艺和品德传承。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有记载:“工,巧饰也,象人有规矩也。”说明“工”有精巧、规矩的意思,而“匠”也有细致、工巧的之意,精工细作、精巧细致是“工匠”语境最好的诠释[2]。而由此延伸的工匠精神正是敬业、奉献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是从业工作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精神的行为表现,是职业态度、专业精神、人文素养的集中统一,具有专注、细致于技术工作的专业精神以及忠诚、献身技术工作的职业态度与较高的人文素养[3],它是企业发展的无形资产。
工匠精神具有专业性、职业性和人文性3方面的特征,在工作中表现为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不断地追求卓越、尽善尽美,同时也表现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履行职责、踏实工作等职业道德规范。与此同时,它还体现在创新方面。工匠精神不是墨守成规的重复劳动,而是紧贴时代发展需求创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务,蕴含着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涵,综合表现在产品创新、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等诸多方面。因而,这些在劳作过程中长期形成的职业规范既是传统的积淀,也是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要求,更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3 “三制融合”在中高职服装类课程衔接中培养工匠精神的途径
3.1 发挥现代学徒制中工匠精神培养的功能
学徒制是以传统技艺传承为载体,学徒在师父的指导下学习传统手工工艺,师父传授技艺的背景知识以及与技艺相关联的工作经验,师父既是技术的传授者也是学徒道德品质的教育者。传统“工匠精神”的传承便是通过学徒制来潜移默化地培养的,因而,有句俗话“名师出高徒”就出于此。然而,现代学徒制则是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基础,以培养现代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培养具有适应现代产品设计与制造所需求的生产、经营、管理者。现代学徒制以课程为基础、校企深度参与,通过课程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同指导的人才培养模式[4]。
在中高职服装类课程衔接的教学实践中,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形式除了师徒身份的转换以外,还体现在教学空间由学校学习转向企业一线进行学习,通过认识实习、顶岗实践、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在学习方式上形成工学交替。与此同时,在考核方式方面也形成了教师与企业师傅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系。作为师傅,在教学实践中,制定学徒实习规范与相关考核细则,对于学徒“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不断地内化,企业实践使学生直接接触到生产的流程,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在工匠精神的培育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为例,长期与海澜集团、江苏利安达集团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实施“工艺单教学模式”,该项目自2003年实施以来,通过校企互派工程师授课,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合作自编教材等形式开展人才培养,并建立了“师徒制”,企业师父通过“传帮带”的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师父在对学徒进行职业技能传播教育的同时,逐步地将“工匠精神”内化到职业教育过程之中,如在《男西裤结构制图与缝制工艺》的课程实践中,先由学校师父传授男西裤的理论知识与常规男西裤的结构制图与缝制工艺,学生掌握了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后,再由企业师父讲授品牌男西裤的结构制图与工艺,中间会穿插男西裤的企业标准与相关的专利技术介绍,以及在缝制工艺的环节介绍“归拔工艺”的重要性,强调指出,这些细节工艺在生产中有些是可以省略的,但做与不做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它是区别精品和一般产品的重要要素。
工艺单教学模式在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的成功实施,成果显著,从而获得了200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并在该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形成了现代学徒制的雏形。学院以服装设计专业为基础支撑专业之一,与海澜集团联合,申报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并获批准,继而服装设计专业与江苏圣澜服饰创意有限公司等多家校企合作单位实行现代学徒制,培养现代企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由此可见,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将企业的技术骨干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徒关系,通过企业实战案例教学,校企资源互补,师父言传身教,教育成效显著[5]。把现代学院的职业教育与传统学徒培养相结合,是服务现代产业转型升级和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培养实践,使学生毕业后很快适应工作岗位,成为企业的中坚技术力量。
3.2 践行导师制培养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
在中高职课程衔接教育体系中,教师是职业教育实施的灵魂。在现代教育建班制的基础上,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教学中,教师的职能既是传道授业者,又是学生的导师。教师在做好专业教学工作的同时,将德育渗透到教育中来,通过言传身教,既要在专业教学方面精益求精,又要像匠人一样在育人方面出谋献策,走进学生中来,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这就对新时代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对专业知识的不懈追求、对教学模式与育人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密切影响着学生对专业知识、对职业规划以及对人生的态度。导师制要求教师要有示范带头的意识,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勤奋刻苦、追求卓越、乐于奉献的职业操守来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潜能,引领学生成长成才,促使学生知识、技能体系的构建,将“技以载道”作为高职教育的核心价值观。
导师制在服装专业的教育实施过程中影响较大,通常导师在主持企业横向课题及其他科研课题的研究期间,学生参与其中,特别是省教育厅主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由学生担任主持人,全面负责项目的计划与执行,教师担任该项目的导师,通过导师指导与示范,学生沿着导师的方向进行相关的研究与实践,不仅学习了专业的理论知识,通过项目技术攻关,还主动学习项目相关领域的软件或技艺,这有助于专业技能的提升。近年来,江阴职业学院服装专业的学生在导师的带领之下,在省级以上大赛中摘金夺银,其中,师生共同创制的作品《年味》获2019年第六届“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服装创意设计赛金奖,并获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一等奖。在执行大赛项目期间,导师把握大的方向,全程辅导,学生在完成相关任务的同时对专业与职业有进一步的理解,并且形成了岗位的职业素养,通过导师制的实施,学生不仅具备了过硬的职业技能,而且在人品和开拓技能方面也有进一步的提升,体现了“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与言传身教的育人精神。
3.3 发挥工作室制培养工匠精神的平台作用
随着高职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国内大多数职业院校都建立了工作室,以工作室为平台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而工作室是中高职服装课程衔接开展教学与课题研究的重要阵地,其优势在于配备与职业相关的仪器设备,构建仿真工作环境与浓郁的专业文化氛围,是职业技能较好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工作室中便能感受到职业气氛。工作室作为教师的第二课堂或教学的主阵地,教师结合专业教育,适时地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在工作室开展教学与第二课堂的活动中,成为培养工匠精神的主渠道。学生在工作室长期的实践锤炼,在导师的辅导教育之下,使职业精神在工作室实践中被逐渐内化,逐渐成为从业者的职业素质。与此同时,在工作室实践中渗透着工匠精神的培养,可以提升职业教育的人文素养,将工匠精神和工作室实际的工作环境和实践任务关联在一起,使学生切身地体会到工匠精神的真谛,从而领悟其价值所在,让工匠精神成为学生一生的职业信仰与追求。
基于服装专业的特殊性,对美学的极致追求,更是对工匠精神的高级探索。而工作室制的构建给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一个极佳的平台,通过工作室制的实践,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素养的专业化人才。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为例,系部出台多项政策,鼓励专业教师建立专业工作室或联合企业共建校企产品研发中心,先后建有王银明创意工作室、“同桌的你”学生装研发中心等代表性专业工作室,工作室配套职业所需的专业设备与耗材,由专业教师领衔担任导师,以工作室为平台,与企业导师以“现代学徒制”形式共同培养学生,通过学校、企业的共同参与,近年来培养了一大批上手快、职业技能过硬,具有“工匠精神”素养并受企业欢迎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其中王银明创意工作室还于2016年被评为江苏省十大服装设计机构(中心)称号,工作室历年培养的应届毕业生供不应求。
4 结 语
当前,我国的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发生之后给中国制造带来机遇与挑战,急需我国不断地提升产品的品质,并在产品设计、技术创新、工艺创新等方面有新的突破,从而推进中国制造的进程。而实现目标的前提是需要各行各业的大量从业人员工匠精神的回归。培养经济社会所需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职大学生,是响应国家的号召,也是时代的必然需求。在中高职服装类课程衔接的背景下,将“现代学徒制”“导师制”与“工作室制”融合起来培育高职生的工匠精神,是有效可行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庆.产业转型下“现代学徒制”的时代性分析[J].大众投资指南,2018(6):173.
[2]陈日红.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语境下的工匠精神[J].包装工程.2018(2):101.
[3]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4]查国硕.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6(7):75.
[5]孟源北,陈小娟.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协同培育机制构建[J].职教论坛,2016(27):16-20.
收稿日期:2020—05—05
基金项目:201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高职服装专业‘二维互动,学赛一体’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2019JSJG402)阶段性研究成果;2019年江苏省哲社课题“传统文化复兴背景下苏南地区近代汉服的结构研究与现代传承”(2019SJA0882);2018年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教改课题“基于中高职课程教学有效衔接背景下服装工艺类课程改革与实践”(2018-JG-YS-0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银明(1980—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与品牌企化;艺术染整与传统手工艺。
本文发表于2020年8月发表在《轻纺工业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