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建伟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室 江苏 江阴 214405)
【摘要】100多年前陶行知先生提出生利主义职业教育思想,对当今高职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高职教育的主要问题是适应性还不强,应真正把培养学生“生利”的本领放在第一位。提出高职教育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大力培养企业社会生利创富人才;高职与企业大联合,实施跨界大职业教育;大力培养和引进有企业实践经验的师资;教学做合一,推进高职教学改革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陶行知;生利主义;高职教育;对策建议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Fulfill Tao Xingzhi’s Theory of Wealth Cre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ang Jianwei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y Office of Jiangyin Polytechnic College, Jiangyin, Jiangsu,214405)
Abstract: Over 100 years ago, Master Tao Xingzhi suggested the theory of Wealth Creation, which is still of great pract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nowadays. The main problem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day is that students are lack of adaptation.Their abilities to create wealth should be put on the top of the lis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correct school-running thoughts and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who can make profits for enterprises and the society; give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how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ite enterprises to promote cross-border education; how to train and bring in teachers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s from enterprises;and how to combine teaching with learning and practicing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Tao Xingzhi, theory of Wealth Creati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0 引言
2021年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1891—1946)诞辰130周年。《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是陶行知1918年11 月发表在《教育与职业》杂志上的著名论文,自发表100多年以来影响深远。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陶行知的光辉思想日益彰显。通过检视当今高职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提出高职教育践行陶行知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对策建议。
1 陶行知生利教育思想的主旨内涵
陶行知在《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以下简称《生利》)中提出了职业教育要高举生利主义,反对职业教育之生活主义和衣食主义。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生利之人,“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生利有二种:一曰生有利之物,如农产谷,工制器是;二曰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无,医生治病是。前者以物利群,后者以事利群。”职业教育应培养具有生产能力能创造物质财富和服务社会与民众的有用之才。陶行知认为,既然能生利,生活和衣食也自然会解决。“能生利之人即能得生活上一部分之幸福,而一衣一食亦自能措置裕如。”而“不能生利之人,则虽有安富尊荣亦难长守。”中国传统教育轻视生产劳动,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陶行知指出,“一般的知识阶级,他们是劳心而不劳力,读书而不做工,所以形成了‘书呆子’”。“中国读书的人不能生利,是一个极不好的现象。”陶行知提出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观,无疑是对中国传统教育不能培养生利之人的有力批判,表现了陶行知改造中国教育的超人勇气。
在《生利》一文中,陶行知提出了职业教育师资要具有经验、学术和教法,“三者不可得兼,则宁舍教法、学术而取经验。”可见陶行知把职业教育教师的经验放在第一位,“无治病之经验者.不可以教医;无贸易之经验者,不可以教商。”“故职业教师之第一要事,即在生利之经验。”职业教育的设备,陶行知认为除了自有设备外,要利用职业界之设备。职业教育的课程,要以做事为中心。“职业学校之课程应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例如种豆,则种豆始终一切应行之手续为一课。每课有学理,有实习,二者联络无间,然后完一课,即成一事。成一事再学一事,是谓升课。”职业学校的学生,要根据其才能和兴味让其选择合适专业。“吾人对于一业,才能兴味皆最高,则此业为最适;因其最适而选之,则才能足以成事,兴味足以乐业,将见学当其性,用当其学,群与我皆食无穷之益矣。”
陶行知《生利》一文系统地阐述了生利主义职业教育观,并就职教师资、课程、设备和学生等方面提出了符合生利和职教特性的规范和要求,这些对当今职业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2 当今高职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当今中国和陶行知所处的时代已不可同日而语,物质已极大丰富,科技日臻发达,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中国已成为世界教育大国。就职业教育而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2021年4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理念和战略,新时代职业教育将从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但我们也要看到,职业教育在我国仍然是“弱势教育”,发展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广大民众对其认可度还不高,技能型人才在企业中的地位待遇偏低,传统文化中的鄙薄技艺的观念还残留较深。就当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来说,认为主要是高职教育适应性还不强。
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国高等学校共3005所,其中全国高职高专院校1468所,2019年全国高职高专在校学生数1280.7万人,高职教育从全国高职院校的数量和学生数量来看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总体而言,高职教育的办学质量还不高,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技术技能还不能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和新的科技产业革命的需求,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应该说很有针对性。不适应性主要体现在:
1)是对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理解存在偏差,造成低质量就业,不适应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由于高职院校把学生就业作为评价办学实绩的主要目标,往往就落入了生活主义和衣食主义,评价毕业生往往是薪水待遇如何,而不是“生利”即为企业和社会贡献了多少,学生毕业后有没有为社会创造财富反倒不是很重要。学生以追求工作舒适少贡献为目标,跳槽频繁,形成企业“招工难”而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尴尬局面。就业乃民生之本,但就业只是提供学生“生利”的岗位,所以要正确理解以就业为导向,真正把培养学生“生利”的本领放在第一位。学生有了过硬的专业技术技能,就有了就业创业的立身之本。
2)是高职教育结构性失调,同质化发展严重,高技能人才的供给侧不适应行业企业的需求侧。一些高职院校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不顾有无条件,不顾学生学业基础和兴趣,大办热门专业。高职院校多注重“自我发展”、“单兵独战”,同一区域内缺乏“协同发展”、“优势互补”、“错位发展”,造成彼此之间“恶性竞争”和“同质化发展”严重。调查显示,采访者认为学校所开专业与当地产业匹配度很高和高的比例只占52.55%。
3)是职业类型教育还不突出,不适应行业企业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高职生既没有本科生较扎实的科研理论功底,又没有中职生沉得住气立足基层的吃苦精神,容易“高不成低不就”、“眼高手低”。调查显示,高职学生认为自己有清晰职业规划的占25.29%,而没有规划和不了解的达16.25%。尤其是高职教育还存在是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现象,作为职业类型教育的专科教育的特色还不明显。
3 当今高职教育践行生利教育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大力培养企业社会生利创富人才
陶行知生利主义教育思想阐明了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高职生上升通道,形成职教自身的类型教育竞争力,这给当前高职教育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我们也要认识到,不应把职业教育变成单纯的“升学教育”而忘了职业教育生利创富的宗旨,高职生能获取更高的文凭固然是好事,但如果大量学生为了应考而不注重技术技能的刻苦学习就会改变职教培养的初衷。企业和社会需要的是大量具有真才实学的能工巧匠,需要的是能把科技转变成生产力创造出良好产品和工艺的高技能人才。为此高职院校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不唯文凭,崇尚技能,大力培养企业社会生利创富人才。为此建议:各省级教育部门应会同地方政府对高职院校发展实行分类指导,防止盲目攀高求大。地方高职院校要找准自身发展定位,把眼光向下,立足为地方培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省市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本省市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如“十四五”规划),统筹省市高职院校资源,制定高技能人才发展规划,做到高职人才培养对接地区产业需求,通过供给侧改革不断调整专业布局,同时出台更有力度的鼓励高职生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大力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浓厚社会氛围。
2)高职与企业大联合,实施跨界大职业教育
陶行知很重视运用职业界也即企业界的力量办职业教育。高职和企业大联合,实施跨界大职业教育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就提出要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如江苏2020年遴选出 83 家企业为首批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推动落实《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促进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但我们要看到,当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深入仍然是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如何打破一头热一头冷的局面,还是要在体制机制和政策上找良方。为此建议:(1)省市应建立有政府推动、学校主办、企业参与的政校企联动机制,常态性开展工作,不断推动产教融合深化。(2)制定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经验,规定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法律责任和应有的权利义务。(3)高职院校要主动作为,确立大职业教育理念,积极争取企业和社会支持,制定行之有效的推动校企合作的规章制度。
3)大力培养和引进有企业实践经验的师资
陶行知很重视职教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升,尤其提出教师一定要有职业实践经验。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规定了职业院校教师要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招聘,对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教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每年至少1个月,教师全员轮训制度5年一周期。《江苏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 (2020—2022年)(苏教职〔2020〕6号)明确提出:“完善教师准入制度,鼓励职业院校从具有三年及以上工作经验的企业人员中选聘专业课教师。建立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等联合培养新型职教教师的机制。”当前高职教师能力素质仍然是办学的“短板”,一方面很多院校为了“升本”,大量引进博士,有的非博士不进,但这些博士缺乏企业工作经验,急需补上企业这一课。而高职原有师资大多也是学校到学校,由于长期企业和事业编制的不融通,真正从企业引进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傅型教师很少,尽管各校都有一定数量的企业兼职教师,但由于管理制度不严和缺乏教法培训等原因,教学水平也是参差不齐。为此建议:(1)应加快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有关师资规定要求,打破企业和事业编制壁垒,不以学历论英雄,引进企业能工巧匠和行业大师;(2)加强在编中青年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力度,把是否有企业实践经验作为评职称的一项必备条件;(3)加快高职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加大高职师资培训力度。
4)教学做合一,推进高职教学改革
陶行知主张职业教学要以做事为中心,在做中学,教学做合一。姜大源提出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就认为陶行知是最早提出这一思想的教育家。现在提出的“三教”改革(教师、教材、教法),也应该体现教学做合一的精神。当前高职教学还存在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的现象,学校教的和企业需要的存在较大的脱节,由于教师教的多说的多,学生参与和实践动手少,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学生到企业后难以很快上手,也做不到爱岗敬业。为此建议:(1)推广如“项目导入,任务驱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等以做事为中心的教学改革;(2)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大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志向、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以项目为主导,鼓励学生了解市场,学习如何经营小公司,做“小老板”,以激发内生发展动力。(3)改革教学评价机制,打破“五唯”,建立以实际贡献为导向进行评价的机制制度,真正把培养生利创富之学生作为高职教育教学的目标。
4 结语
陶行知生利主义职业教育思想在当今市场经济和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价值,高职院校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不断践行生利主义教育,努力实现100多年前陶行知提出的职业教育理想:“则国家造就一生利人物,即得一生利人物之用,将见国无游民,民无废才,群需可济,个性可舒,然后辅以相当分利之法,则富可均而民自足矣。”
【参考文献】
[1]董宝良主编. 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2]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第3卷)[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3]职业教育研究课题组.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大型问卷调查报告[R].教育家,2021(17)
[4] 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本文发表于《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年第5期
【作者简介】杭建伟(1963— ),男,江苏无锡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室主任、副教授,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理事,无锡市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与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