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职研究 > 综合信息 > 正文
职业教育引发“头脑风暴”——从上海教育论坛看过来
2013-05-21 13:57:33
9月19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大会议室,一场简朴而富有实效的总结会正在进行。市教委主任张伟江会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研究部门专家学者数十人一起思考“上海教育论坛带来的启示”。 
 
  今年6月,一年一度的上海教育论坛将主题聚焦在“现代化城市: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围绕“学习型社会与职业继续教育”、“现代产业与职业技术教育”、“能力社会与职业资格培训”和“现代社会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集中而深入的探讨。论坛吸引了世界十多个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的300多名高官、学者和企业家的视线。直到今天,他们仍对论坛津津乐道,许多外国专家表示:“这是一次真正的头脑风暴,两天的论坛展示了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最新动向和前沿成果,值得回味。” 
 
  随着2005上海教育论坛的隆重召开,上海至今为止仍掀起着一波又一波的思想热浪,探讨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与现代城市发展正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从论坛看中国职业教育:特色明显 
 
  上海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经济连续十多年快速增长,上海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上海教育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作为上海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对实现新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以职业教育为主题的此次上海教育论坛,已成为一个交流与分享的平台,成为上海城市建设和教育发展的智力场。 
 
  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这些都是现代城市的特征。而在现代城市建设进程中,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在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同时,更实现着自身的改革和创新。在此次论坛上,上海、北京和江苏教育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分别阐释了在各自城市经济定位前提下对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和发展的思考。 
 
  “上海推进现代产业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而目前,上海在这两个重要领域里的技能型人才还十分紧缺,这一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上海市教委主任张伟江提出了两条上海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设想:一是职业学校教育与培训有机结合,重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实现相互融通。在思想上、制度上打破传统的、封闭的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专业性、开放性、产业性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根据上海区域经济结构特点,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和专业内涵;探索新型校企联合模式,提倡企业办学、校办企业、校企合作办学等多元化办学途径。二是在现代社会终身教育体系中,建立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与普通教育相互渗透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衔接上,要研究高职学校对中职毕业生开放注册入学、工学交替的灵活学制、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双证融通等的可行性;在普职渗透上,针对普通中小学和儿童进行职业启蒙性质的职业和技术入门教育。 
 
  同样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柱打造新型产业体系的北京,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有更新的认识和更高的要求。北京市教委主任耿学超认为,在更新观念和优化结构的基础上,北京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体制创新,形成“政府统筹调控、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在这一过程中北京已形成了诸多改革亮点,比如在教育行政部门内部建立由高教、职成等相关处室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高职与中职的发展,协调相关政策;扩大职业院校在办学、招生、专业设置、学籍管理、课程开发与安排、教师聘任、教材选用等方面的自主权;建立校企合作办学专项基金,对积极参与职业学校办学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成本补偿或奖励;适度降低职业学校的学费标准,增加政府对职业学校学生的专项资助,引导人们的职业教育消费需求;建立职业教育发展专项基金,重点用于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职教专业调整和课程改革。 
 
  作为经济强省,江苏省正以“沿江基地产业带、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和沿陇海线加工产业带”为轴线,推动产业集聚和企业群集聚,通过以高新技术为主导,凝聚区域核心竞争力,形成区域发展的产业链和产业群来推动江苏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为此,江苏把职业教育的重心放在了探索职业教育集约化发展方式上。目前,江苏基本形成了三种集约化发展的模式:第一种是集群式,即大量学校集中在一个区域进行发展,形成职业教育的集聚高地,实行资源共享、开放式办学,以常州高职城、苏州国际教育园区为代表的这种集约式发展已经成为江苏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个亮点;第二种模式是集团式发展,即以一两所高等职业院校为龙头,以中等职业学校为主体,通过广泛的企业参与,形成一种跨地区联动发展的集团式发展,在江苏已正式建立了商业、农业、建筑、商贸、财会、旅游等6个职教集团;第三种模式是集合式发展,2004年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挂牌运行,20多所分校在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统筹运行下形成了一种集合式发展,这一新的发展形态为江苏职业教育发展寻求到了体制上的新突破。 
 
  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决定着一个地区的职业结构以及对从业者素质与职业能力的要求,而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直接面向社会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和熟练劳动者的教育,其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必须同当地的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相适应,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 
 
  从论坛看世界职业教育:走向终身 
 
  政府官员、专家学者齐聚,是上海教育论坛的一大亮点。有数据统计,来自各国政府部门的官员占到45%,专家学者占到35%,另外20%是协会和企业代表。但是,令人纳闷的是论坛并没有邀请职业院校的代表作为演讲嘉宾。对此,上海市教科院职成教所所长马树超解释道:“目的就是要让我们的职业院校从经典的学院式职业教育模式中走出来。” 
 
  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教研究所所长石伟平教授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他认为,从目前世界各国对职业教育的普遍理解看,职业教育要围绕就业教育,却又不能仅局限于就业教育,而更应成为关注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生涯教育。以前的职业教育比较强调学校内部的教育,重视职前教育,更多地是为学生的初次就业作准备。但现在,世界职业教育观念发生了改变,很多国家对职业继续教育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也就是说,职业教育不仅是让学习者今天能找到工作,而且还要关注学习者以后获得更好发展的需求,把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作为职业教育的首要服务目标。 
 
  这一观点,同样也从多个国家的政府官员和学者的演讲中得到了验证。来自德国、韩国、荷兰、波兰等国家的政府官员和学者在介绍各国职业教育改革之路时,都提到了职业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更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政府就业培训与劳资关系部部长TomBartonMP在其报告中提到,近年来,昆士兰一方面经历着老龄化、产业升级导致的高失业率,另一方面又面临着熟练工人的普遍短缺。造成这一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传统职业教育局限于学校,忽视了继续教育。为此,该州政府推出了“聪明的职业教育与培训(SmartVET)计划”,不仅包括具体的工作技能,也包括协作、生涯发展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在在校学生受益的同时,也使大量在职劳动者能接受职业资格培训。 
 
  在这一计划中,不少已经付诸实施的内容取得了良好效果。比如技能培训解决方案,可以帮助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培训,不论他是否已经具备一定的技能,或者是在哪里接受的培训。而对已有学习经历的认定,则有助于缩短培训的周期,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效率。在此基础上,该州推出了快速学徒制模式,从而缩短了原先需要4年完成的技能培训。 
 
  一个更具说服力的事实是,20世纪末,美国职业教育协会更名为“职业生涯和技术教育协会”。这一看似简单的改动显示出美国在职业教育影响力日益减弱的情况下对职业教育的重新认识和定位。美国国家职业与技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麦凯斯林博士介绍,职业生涯道路提供了中等以后的教育和现有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无缝对接”,而在课程设置上也强调了反映当地的职业需求,并提供有助于中学后接受继续教育的学分认可协议。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教授指出:“终身学习的基础是义务教育,但核心却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谋生教育、生涯教育。据调查,所谓终身学习在欧洲大部分国家还是一个以谋生为主的教育。而短期性、技能性、社区性、岗位驱动和企业参与则是职业教育不可缺少的动力。职业教育应与成人教育相互融合,并逐步覆盖成人教育,而不是仅仅面向应届毕业生,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的活力更强。” 
 
【域外追踪】世界职业教育发展新动向 
 
  德国:建立职业教育委员会 
 
  最近,联邦政府教育部门根据最新的调查研究,出示了一份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报告提纲。其目的是通过改革为更多的年轻人提供职业培训的机会,加强其实际操作技能,保障其具有国际竞争力,同时规定了各部门应承担的责任,提升职业教育系统的渗透性,以及加强企业和职业学校之间的合作。 
 
  由于近年来德国经济不景气和失业人数偏高,年轻人接受职业培训的机会持续恶化。由于增加培训人员会增加企业负担,因而企业不愿承担培训的责任或者说也无力提供培训岗位。从政府角度来说,在当前条件下,企业“双元制”培训的有效实施,受到财力方面的限制,因此政府想通过全日制学校的形式来补充“双元制”培训,也就是让他们尽可能地加强与工作实际的联系,开展职业培训或者职业进修。职业学校的这种培训也可以得到劳动力市场的承认。 
 
  如何协调好职业教育系统内的各个部门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为此,德国政府打算针对各区域建立以职业教育交流为目的的中心平台——职业教育委员会,它由区域内的政府劳动管理部门、学校和企业的代表组成,主要负责区域内的职业教育计划,对区域内的劳动力市场或者培训市场在共同理解的基础上协同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 
 
  美国:提高职校生的学术成绩 
 
  提高学术要求是当前美国职业教育的关注点之一,其现实原因主要包括:其一,雇主越来越看重雇员的阅读、写作和数学能力,他们普遍认为目前的教育并没有让毕业生具备这些基础的学术能力,因而具有更高水平的学术能力可以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其二,更高水平的学术能力能够为毕业生就业后的在职培训或其他教育与培训提供必要的基础;其三,在一个经济和技术发展日益加快的时代,具备更为坚实的学术能力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经济和周边环境的变化。 
 
  在职业教育中强调学术教育的重要性并提高学术学习的标准,进而整合职业教育课程与学术学习课程,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实现职业教育面向所有学生提供了实施框架。提高职业教育的学术标准符合经济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对于改变职业教育的地位与面貌有重要价值,将会成为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之一。 
 
  英国:推行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英国职业技术与培训方面出现的最新趋势,它于1994年正式开始实行。其宗旨在于通过为16 ̄24岁的青年人提供一种工作本位的学习,改善英国中级技术工人的供给状况。 
 
  2005年2月,英国教育与技能部发布了名为《14 ̄19岁的教育与培训》的改革报告。报告将职业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其中指出:要加强教育体系提供职业教育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多样、成功的职业生涯路线;发展一种新的资格证书体系,更好地将理论学习与职业学习结合起来,并在GCSE考试中加入职业性的题目;建立职业性学校,其目标是在2005年建立第一所,2008年达到200所。 
 
  韩国: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 
 
  韩国商业教育学会会长李永镐将韩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总结为三点:重视通过工业——教育的合作方实施的职业教育,并鼓励就业者从事以工作为基础的学习;要求对职业技术教师进行提高性培训;强调职业教育质量的培训课程应该着重于发展基本能力的、宽基础的课程方法,而不是专门职业所需的、窄基础的课程。 
 
  韩国政府决心要将教育提高到发达国家水平,明确提出了21世纪首个10年要实现的目标:保证为那些不打算进入学院的人提供在高中接受适当的培训机会,保证初级学院的职业培训适合那些要求接受培训的人,保证给那些希望提高专业技能的工人以他们所要求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机会。 
 
  日本:推进职业教育个性化 
 
  要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培养富有创造性的人才。与之相适应,日本职业教育开始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及创造性的培养,不再仅仅培养“经济人”,而是培养既有技术又有高尚情操的现代从业人员。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需要,在较宽的范围内选择课程,从而使学生个性的发挥成为可能。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终身教育逐渐成为日本教育改革政策的主导思想。为使从业人员在社会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需要发展终身职业教育。首先,日本采取特别推荐入学和替代考试科目等方法,打通中等职业教育通向高等职业教育的路径,为职教学生提供接受高一级教育的机会;其次,在企业内的终身雇佣制受到冲击的情况下,职工在企业外获得的、社会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开始得到重视;第三,职业学校要向社会开放,让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通过学习更新知识。(本报记者 沈祖芸) 
 
【城际对话】 昆士兰 
 
  “技能短缺问题将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成为最大困扰。未来5年,预计有12万人将从贸易等相关岗位上退休,而我们又不能指望刚刚毕业的学徒来接替。”对此,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政府就业培训与劳资关系部部长TomBartonMP向记者介绍了——“聪明之州”的选择 
 
  昆士兰州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有360万人口。同许多西方国家一样,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据估计,到2010年,45岁以上的工人数量将超过25岁以下的工人数量。今后,政府将在职业培训、就业、健康与住房等方面遭到挑战。 
 
  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里,许多企业并没有注意和配备一套完整而适宜的体制来吸引和留住有技能的工人。澳洲政府最近一项调查表明,越来越多的企业正经受人才短缺的考验,每三个职位只能招聘到两个熟练工人。技能短缺问题将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成为最大困扰。 
 
  不过,昆士兰州政府已经开始帮助企业如何吸引和留住有经验的工人,这是昆政府“聪明之州”计划的一部分。在过去的几年中,昆政府将其重新定位为“聪明之州”,目标是让州内居民为知识经济和能提供持续就业机会的企业做好准备。 
 
  自从第一个“聪明之州”计划实施以来,昆州经济得以加强,失业率降到历史最低,传统和新兴行业都得以增长,在今年4月,一项新的“聪明之州”计划开始实施,这项计划设定在未来10年,政府将更多关注人力资本的培育。 
 
  在昆士兰,职业教育和培训在初级证书阶段提供给学生的是基本技能,在更高级如毕业证书和高级毕业证书阶段再提供更高级的技能培训。这样的职业教育能让人们参与到不同的工作中,从较低技术含量的工作岗位到需要更高技能的岗位不一,而所受教育达到的高度同其收入和就业能力密切相关。 
 
  传统上认为,学生们要么接受高等教育,要么参加职业教育和培训,或是直接参加工作。但现在这些观念变得模糊了,许多学生在学校时就参加职业培训,有的大学毕业生也参加职业培训,用实践来充实其知识。 
 
  作为“聪明之州”计划的一部分,昆州政府正在为将来实施一些教育和培训方面的改革。这些改革要求年轻人参与到像“收入或是学习”的形式中,直至他们年满17岁。这些改革正提供给年轻人更多的教育选择,允许他们参加到如学徒和实习生等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中,让他们在职业道路上处于领先地位。 
 
  目前,正在昆州开展的针对成年人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也越来越受到欢迎。每年有超过50万人参加各类培训,其中超过半数的人都超过了30岁。在过去10年间,昆州参加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人数剧增,现在每年分别有超过30万人参加到政府提供资助的教育和培训中。 
 
  这么高的参与度,部分原因是因为教育培训方式的可达性。在昆州大约有1100家注册的教育培训机构,这些机构还提供有弹性的学习手段,如利用网络,视频会议等,允许人们在昆州最远的地方也能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技能。不仅如此,目前昆州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提供给学生超过800种学习选择,从传统的如幼护、贸易等课程到新兴的如实验培训、再生能源和航空等。 
 
  昆州政府认识到需要模糊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领域的界限。职业教育与培训不仅仅是“基本的技能培训和传统手艺”。职业培训使得人们在许多需要技能的行业里面找到工作,许多学生不仅获得了高等教育的学位,也获得了职业教育培训的资格证明。为此,昆州的教育机构同昆州的大学紧密合作,使得学生们在选择职业道路中不仅有高等教育的学历知识,也能拥有技能。 
 
  香港 
 
  针对人们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误解,香港职业训练局正在探索非传统职业教育的领域,积极推广各种项目,提供一个贯通的教育制度,创造一个全新的合作形象。香港职业训练局副执行干事林麟书教授向记者介绍了——“消除误解”的职业训练局 
 
  目前,香港人大多倾向的教育路线是这样的:6年小学,5年中学,然后参加香港教育考试证书,再接受2年中等教育,然后再参加香港高级考试,进入大学接受3年高等教育。由于大家都希望待在主流教育制度中直至大学,所以竞争非常激烈。学生们也要经历层层选拔筛选,必须在3个阶段都学得很好,而且每晋升一级难度就提高一层。第一次分流是在初中毕业的时候,第二次分流是在念完5年中学参加香港教育考试证书考试的时候,第三次分流是在再接受2年教育以后参加高级考试的时候。在接受完义务教育的学生中,只有18%的人能进大学。虽然这个录取率低,但是所有学生都倾向于选择考大学这条路,因为传统上讲,上大学可以找到高收入和高地位的工作。 
 
  职业训练局和其他类似的机构就是为那些不能继续待在主流教育中而在三次分流中离开的学生服务。 
 
  第一群学生,15岁,5000多人,初中毕业不能继续的。一些急于在贸易中找到工作的人选择上能给他们提供需要的基本的、实用的技能方面的课程,比如职业训练局提供的一年的基础工艺证书课程。其他对贸易不感兴趣,但又找不到工作的人就上其他课程。比如说,职业训练局有一个2年的职业学习证书课程(CVS),这个课程的目标就是通过英语、中文、计算机课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通过个人发展和团队合作的课程来提高自信,通过商业、技术和服务类课程来提高职业技术。 
 
  第二群学生,17岁,49000人左右,没有机会继续最后2年的中等教育的,也能去学职业训练局这样的机构提供的各类课程。 
 
  第三群学生,19岁,15000人左右,不能进大学的。香港大学的继续教育学院和职业训练局都能给他们提供课程。 
 
  职业训练局为这些学生提供了第二次受教育的机会,并采取很多策略消除人们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误解,探索非传统职业教育的领域,积极推广各种项目,提供一个贯通的教育制度,并提供开展方案,创造一个全新的合作形象。 
 
  职业训练局在消除误解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发现,第一个误解是认为职业教育是针对那些愚人、没想象力的笨蛋的。事实上,学生在某种教育中表现差并不代表他们不能从其他教育中取得进步。学生有不同兴趣,只有他们感兴趣的才能学得最好。 
 
  第二个误解是认为职业教育是教育的死胡同,不能通往大学。事实上,这些学生在主流教育制度中失去了进大学的机会不是因为他们不能受益于大学教育,而是因为他们对主流的中等教育不感兴趣。传统制度“抛弃”了他们,而职业教育为他们提供了受更高教育或者求职的另一条路。很多修完职业训练局提供的课程的学生在其他国家的知名大学表现很好,跟走传统路径的学生一样的成功。 
 
  第三个误解是认为职业教育的经济价值是有限的,所以不值得去追求。事实上,从社会和个人的角度来看,这是不对的。经济要运行好,必须要有具备不同技能的劳动力。很多现实都证明,缺乏这些会阻碍很多现代化和工业化项目。新工业经济比其他发展中的经济更好的原因,就在于拥有更多的这样的技能型人才。 
 
  所以,职业教育有非常重要的经济功能。对单个职校生来说意味着好的就业机会,特别是当对他们的受教育程度要求越来越高的时候。为了宣传好职业教育是获得更高教育的路径之一,职业训练局经常强调职业教育是针对真实世界的教育,它培养工业需要的拥有手工技能的毕业生。即使在经济萧条期,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率也超过80%。(采写/本报记者 沈祖芸 通讯员 罗阳佳) 
 
  《中国教育报》2005年9月25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