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万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年计划纲要》在科教兴国和实行社会保障等部分,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一、“十五”期间,就业压力的情况分析
就业问题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经济能否持续发展、关系到社会能否长期稳定,认真解决就业问题,是贯彻党和国家重要方针政策的具体体现。“十五”期间是我国劳动力供给数量增长迅速,而劳动力需求增长相对缓慢的时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就业工作十分艰巨。
1.经济结构调整导致城镇失业人员增加。1993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口420万,1998年为571万,1999为574万,2000年又有所上升。经济结构调整,使大量失业人员原有的知识、技能与现有就业岗位要求不相适应,部分隐性的失业的调整中显性化。这部分人员技能单一、就业观念陈旧,再就业难度较大。
2.不断增长的劳动力人口,需要不断地新增工作岗位。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人口生育高峰,人口出生率平均为千分之21.5,90年代我国又出现了人口生育高峰,经过有效控制,1990-1998年人口出生率仍达到千分之17.4。生育高峰使我国劳动力人口在本世纪初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1995年我国劳动力人口为7.31亿,2000年为7.75亿,2005年将增长到8.25亿,2015年将增长到8.66亿,此后才逐渐回调,这一时期世界近1/4劳动力在中国。“十五”期间全国将新增劳动力人口5000万左右,平均每年新增1000万,需要每年新增1000万就业岗位,才能满足社会的就业需要。
3.城市化进程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加大。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对加快城市化步伐,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与劳动产出效率提高,缓和城镇地区劳动力结构性矛盾,满足经济迅速发展对劳动力需求,对抑制收入差距扩大,控制人口增长、改善人口结构都发挥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遇到了新的问题和困难。一是城镇就业压力大,就业岗位不足,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和积极性都不是很高。二是乡镇企业发展受挫,吸纳就业能力骤减,1998年乡镇企业就业人口在1997年下降的基础上,又下降了1709万,下降幅度达18.7%。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抽样调查结果表明,1999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就业也仅仅比1998年略有增加。三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自身素质不高,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所占比重较大,接受过各类专业培训的比重较小,且缺乏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就业选择机会有限。
4.经济快速增长未能带动就业岗位的快速增长。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上世纪80年代属于“高经济增长、高就业增长”,每年新增1440万个工作岗位,基本实现了充分就业。“八五”期间就业增长弹性(就业增长弹性系数=就业岗位增长率/经济增长率)开始有所下降,每年新增800万个工作岗位,“九五”期间就业增长弹性又有所下降,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表明,1998年GDP增长率为7.8%,但新增就业岗位仅为357万人,GDP增长没有很好地带动就业岗位的增长。
二、“十五”期间,职业教育是实现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的重要渠道
“十五”期间,我国初中毕业生将由2000年的1566万增加到2005年的2132万,即使以高校每年招生以300万计算,还有相当大部分人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能走上工作岗位,同时还需要开展大量的再就业培训和在职培训,因此,职业教育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任务!可以说“十五”期间职业教育是人口负担转化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渠道。
1.培养新型农民和转移农村劳动力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十五”期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将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和人才,以农户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为主体,不断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在我国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进程中,需要大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需要适应农业产业化生产的新型农民。最广大的农村、最传统的农业产业要根本改变自己的面貌,需要职业技术教育输送大量人才。
我国“十五”计划纲要提出2005年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调整到44%、23%、33%,在此期间转移农村劳动力4000万人。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知识、技能水平,更新农村劳动力职业道德、就业观念,提供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对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率,实现有序转移非常重要。职业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作用很大,大多数地处农村的职业学校,与农村、农民联系紧密,与经济发达地区企业单位之间信息畅通,举办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时间短、成本低、见效快,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主要从事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掌握了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体现了不可替代性。
2.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经济结构调整对受过中等教育,具有较强生产、服务操作技能的劳动者有很强的需求。从2000年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来看,用人单位对文化程度要求以高中文化程度为多,技术水平要求以初级技工和初级专业技术职称为多。从近几年城镇登记失业结构来看,失业人口中16-19岁年龄段失业率最高,这段年龄正是应该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的时间。从2000年教育部组织对北京中关村、苏州工业园区、江阴市进行人力资源情况调查结果看,生产一线的初中级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是从业人员的主体,职业学校毕业生是新兴企业员工的主体,在有技术等级的青年工人中,职业学校毕业生是主体,越是大型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职业学校毕业生所占比较越高。从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看,1999年以来,就业率保持着较高水平。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培训高素质劳动者,对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的需求,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3.加快发展中小型企业,创造就业机会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由于经济全球化、市场自由化、需求多样化的发展,对生产、服务的专业化要求相当迫切,发展小企业的重要性也突现出来。小企业,尤其是服务性、生产型小型企业,尽管规模小,但数量大,创造的就业机会十分可观。小企业对从业人员的技术要求有高有低,不尽相同,但职业学校毕业生总能在其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在科技型、专业加工型、专业服务型的小企业中,他们可能是打工仔,在简单加工型、消费服务服务型的小企业中,他们又可能是小老板,不可或缺。职业教育在“九五”初期,为应对就业岗位的稀缺局面,率先开展创业教育试点。职业学校学生在学校期间进行创业知识、技能和情感、意志的基本训练,在实习期间进行创业的实践,毕业后,有的立即创业,有的先工作一段时间然后进行创业。这些金色的“种子”,一旦条件允许,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小企业的骨干,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
三、认识不足、招生下降,近几年职业教育发展遇到极大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类职业学校共培养了各类毕业生4000多万人,数以亿计的城乡劳动者接受了不同形式的教育培训,他们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但进入1996年以来,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频频告急,200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比1999年少招新生40万人,在中等教育中所占比例又一次下滑,高等职业学校招收的新生很多人未报到,预计今年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数仍将出现下降趋势。高校扩招引发的普通高中热,社会上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对职业教育地位认识上的错位,是造成职业教育滑坡的重要原因。
1.轻视职业技术教育的思想重新抬头。1998年世界银行《中国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战略目标政策纪要》提出了在中国降低职教比例的建议,与我国长期存在的重理论、重实践,轻知识、轻技术的思想一拍即合,随后引发了职业教育要不要发展的争论,指导思想上也随之出现了一些偏差。
2.政策调控力度不够,市场力量过早深度介入,20年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积累的职教资源流失严重。1996年以来,职业教育理想的发展模式被打破,招生人数在持续下降,生源文化基础素质、行为习惯素质普遍下降;在农村由于农业增产不增收,农民收入增加受阻。招收的学生中贫困生人数上升,许多学校基本的培养费和学杂费都无法收齐,在为弱势人群提供着一定的教育援助的同时,职业学校牺牲了自身积累能力与再发展后劲。由于投资的直接经济效益下降,市场力量过早、过深介入,不但新增投资偏少,而且积累的优质资源流失严重,那些经历几十年发展,具有丰富的中等职教举办经验,已经“做大做强”的优质职教资源,近几年很大程度上无序流失,对中等职教的打击是巨大的。俗话说:“砍树容易、种树难”,在“学而优则仕”的大环境下,重新建设一批高水平中等职校难度相当大。
3.职教体系建立迟缓,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拉动不够。职业教育也是一个体系,高等职业教育应该给中等职业教育更多的智力拉动、技术拉动、设施设备拉动、招生拉动、毕业生拉动。但事实上,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由于政策原因,自身发展还不够充分,加上管理体制上,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明显隔裂,高等职业教育对中等职业教育拉动乏力。在普通高校大幅度扩招情况下,中等职业教育独自面对“高校热”、“普高热”的冲击,终结性的职业教育被视作一种限制理想的选择。
4.底子薄、数量扩张快,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提高迅速,职业教育自身适应力不强。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社会对人才的渴求造成了职业教育的兴盛,职校生毕业就能实现自食其力的目标,职业教育受到普遍欢迎。为满足人民群众升学就业的需求,职业教育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发展时期,在底子薄的基础上,迅速发展外延,在基本建设上投下了很多精力。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后者未能及时进行自身的战略性调整,未能很好的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四、“十五”期间,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动摇
在严峻的人口压力和就业形势下,要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就必须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要在发展中加以解决。
首先是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坚定发展职业教育信念,创造良好的职教发展环境。政府不仅要关心强势群体,更要对弱势群体予以补偿和救助;不仅要关心经济的发展表象,也要关心经济发展背后对劳动力的需求;不仅要关心具有龙头拉动作用的高等教育,也要同时关心与经济密切相关,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的职业教育;不仅要关心义务教育,也要关心职业教育。还应超前考虑,统筹安排,把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放到与普通文化教育同等位置上来,引导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为职业教育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政府要以舆论拉动职教发展,构建高、中等衔接职教体系,构建学习化社会,用合理的教育体系拉动职教发展;要协调教育部门、劳动部门、企业单位建立正常的工作联系,调整职责分工,形成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和就业指导网格,用管理拉动职教发展;要加大财政投入,支持低收入者接受职业教育,并扩大政府购买部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专项奖励热爱技术、热爱技能,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专项奖励就业率高的职业学校,专项奖励有效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教师,用财政投入拉动职业教育。
其次是职业教育需要创新。要认清职业教育的生存、发展在就业。就业是职业教育的龙头,就业率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密切关注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要把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劳动力供给作为办学宗旨,要把培养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作为首要任务。
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要放到农村,面向弱势人群;要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教育与培训并举,扩大教育与培训的规模;要把国内就业和国际劳务输出结合起来,培养、培训和组织技术型劳务输出;要进行管理制度的创新,把学校发展与企业发展联系起来,了解和关心企业用人的需求,密切企业用人单位的联系,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要防止短视行为,统筹兼顾毕业生短期就业能力和较长期就业竞争力;要以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对原有专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大力推进现代远程职业教育,把优势职业教育资源辐射到农村偏远地区;在教学管理制度上要创立适应学生学习、成长、成才需要的弹性学制和学分制;要在教育内容上创新,增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内容,增加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内容。要本着尊重人才,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师资是实现以上目标的关键性因素。
主要参考资料
[1]中国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2]胡鞍钢.就业发展:中国失业问题与就业战略.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3]胡鞍钢.跨入新世纪的最大挑战:我国进入高失业阶段.中国经济信息网.
[4]樊纲.传统产业在中国仍大有可为.中国经济信息网.
[5]王湛.在全国骨干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研讨会上的讲话.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9.
[6]刘华蓉.两地视点:职业技术教育 大文章需要大手笔.中国教育报.20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