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德州科技职业学院 刘爱青)
 
    摘  要:“1+3+N”是指在拥有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取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和英语等级证书,以及根据个性需求获取的N个资格证书。‘‘l+3+N’’模式主要是利用证书的导向功能和督促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提高获取证书的效率和权威性,降低获取的成本。
    关键词:高职:“1+3+N”模式;高技能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05)33-013-03
 
    高职教育在加快培养人才数量的同时,必须切实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真正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型紧缺人才。德州科技职业学院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1+3+N”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1+3+N”模式的提出
    2002年我们首次提出“1+3+N”模式,主要基于以下三点:
    (一)多年的经验积累
    本模式源自学院的前身——德州机电工程学校实施“2+3”模式的基础之上。为提高中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拓展学生就业空间,我们从1995年开始,对中职学生首次实施“2+3”模式。要求中职学生在毕业时在取得本专业普通中专毕业证书的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第二专业的学习,获取职业中专毕业证书;学生接受与两个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鉴定,获取与两个专业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另外学校拥有汽车驾驶员培训学校,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在学校优惠培训费1/3的基础上参加汽车驾驶员培训.获取驾驶执照。即所谓两张毕业证书加三张资格证书。第二专业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原则上:文现不交叉,即工科类专业学生仍选择工科背景的第二专业,主要学习第二专业的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完成相应课程考核通过后颁发职业中年毕业证书。一方面解决当时中职计划招生条件下由于专业调剂而使部分学生没有选到自己喜欢专业的问题;二是弥补部分学生在填报志愿时闪缺乏了解选错专业而产生的消极影响;三是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二)对高职培养目标的准确把握
    学院从2001年开始进行高职招生,面对新的挑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调整办学思路,明确高职的办学理念,找准自己的定位,突出自己的特色。根据教育部提出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职培养目标,我院对高职学生的具体要求是: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有较宽的专业知识面;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现场突发性问题的应变能力;有一定的协调组织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在这个基础上,结合本院多年的办学经验,经过认真的分析和总结,提出了“1+3+N”模式。
    (三)充分的实施条件
    1.师资条件。学院师资结构的培养思路包括两个方向:一是学历水平的高移,二是能力范围的宽移。高职要加强产学研结合,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保障学生的理论基础,必须依靠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学院重视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培养,支持教师深造,对继续学习的教师给予奖励,从2002年至2004年,共有8人先后考人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对提高学院的教学研究水平和教学质量提供了强大支持。同时,学院重视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建设,一方面送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实习,提高实践能力,同时聘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到我院做兼职教师保障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2.实训条件。实训条件是学生专业学习的物质保障,自1989年建校至今,学院一直重视实验实训建设,先后建立了先进的汽车模拟实验室、汽车拆装实习室、金丁实习室、财会模拟实验室、机电实验室、数控实习室等,满足学生基本的实习条件,在此基础上,与皇明太阳能集团、环宇集团、贺友集团等大中型企业建立密切联系,安排学生进行实地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l+3+N”模式的内涵
    “1+3+N”是学院要求学生必须获取的毕业成果,更是学院培养学生的手段和指导学生培养工作的依据。
    “1”代表高职专业学历证书。学历证书强调对受教育者整体素质的系统培养,是学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文化程度和职业能力水平的证明。“3”代表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计算机国家二级证书、公共英语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强调从业技能的评价,更直接的反映从事某种职业所达到的实际能力水平及所需的实际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N”代表突出学生个性的一个或几个职业资格证书。学院发展现代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个性能力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为学生获取自己感兴趣的职业资格证书创造便利条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N”的大小,N可以等于1,可以大于1.也可以等于0。
    高职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必须重视培养人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人的能力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特定能力,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特定能力是表现在每一个具体的职业、工种和岗位上的能力;通用能力是表现在每一个行业或者相近工作领域的,存在一定共性的能力;核心能力是存在于一切职业中,从事任何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能力,包括: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和外语应用等。相对于特定能力和通用能力,核心能力往往是人们职业生涯中更重要的、更基本的技能,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广泛的迁移性,对人的影响和意义较为深远,三种能力的关系呈金字塔形,如图1所示。根据高职的培养目标,在掌握特定能力的基础上,更应重视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培养。
 
 
    由图1可以看出,高职学历证书更倾向于反映一个学生的通用能力,培养目标针对宽口径的专业范围,更强调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根据学生个性倾向选择的职业资格证书可以使学生的迁移范围更大,横向比较能力更强。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体现专业的某一个方向,与学院对学生要求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相应,主要提供学生某一个方向较强的就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为学生提供初次踏上社会的直接抓手。计算机和英语能力是信息化社会的核心能力,也是终身学习和国际交流的基本工具,为学生毕生后的发展提供内核的保障。
 
    三、“1+3+N”模式的实施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是变不协调为协调,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过程。该模式不是为考证而考证,更不是做表面文章,根本思路是以证书促教学,以证书拓能力。实施“l+3+N”模式的关键是如何提高获取证书的效率和权威性,降低获取的成本。
    1.课程标准与鉴定标准的融合。该模式是在多年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探索发展起来的,学院教师有一定的基础,在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充分认识前期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将职业资格证书的鉴定标准融人到课程教学中。首先是教学课程分解成相对独立的模块,然后把经过细化的鉴定标准融到相应模块中,保障既不影响课程的教学顺序和教学规律,又有机地培训职业资格鉴定内容,提高学习效率。课程结业考试时,职业资格鉴定内容占考试内容的1/3左右,以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比如,按照学院教学计划,将考核FOX— PRO语言的计算机国家二级资格考核定在第三学期末,第三学期的计算机课程同样也安排FOX— PRO。将资格证书考核的内容分解并融合到课程教学中,期末首先进行课程考试,分析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和不足;然后及时地辅导和强化,进行有针对性的模拟训练;最后参加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保障了80%  上的较高通过率。
    2.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密切协作。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提高鉴定的效率,降低鉴定成本;二是确立鉴定的权威性。
    按照高职的培养目标,以及教育部提出的学制“三改二”,对高职的教学提出了挑战,所以提高效率是当务之急,但职业资格鉴定的实施单位是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部门间的协作和互认是提高效率的前提。针对与专业相关资格证书的获取,学院邀请鉴定中心工作人员到学院指导,及时指㈩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偏差,保障专业教学的质量,考核时免去应知部分考核,只进行考核相应操作技能,节约鉴定的时间;学院与鉴定中心协调降低鉴定的费用,尽量安排学生集中统一时间进行鉴定,减少鉴定的次数和前期工作量,降低组织鉴定的成本,鉴定中心按照正常鉴定的 80%收费,学院承担应付鉴定费用的1/4,切实减轻学生的家庭负担。
    学院着眼于长远,不以鉴定的通过率作为追求的最终目标,关键看获取证书的学生是否真有优势,以及证书与学生能力是否真正匹配,注重证书的导向功能和督促功能;为保障目标的实现,学院和鉴定机构及时沟通,探讨鉴定的方式和标准,保障鉴定的科学性,同时帮助鉴定机构加强鉴定过程的监督,真正使学生学有所长。
 
    四、“l+3+N”模式实施的效果
    1.学生综合能力增强。在保障学生有一技之长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迁移能力.体现高职培养目标的要求;着眼于终身教育和国际交流,面对来自全球的挑战和协作,英语和计算机作为最基本的交流平台和工具,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舞台。
    2.就业质量明显提高。自2002年实施以来,目前2005届毕业生已经显现出就业优势,企业对应聘人员的要求与学院的指导思想基本吻合,即不单纯看是否有证书,而是看是否真正体现了证书的内涵,特别是在当前市场准入制度不完善,证书的含金量频频受到挑战的情况下,学院重视证书的导向功能和督促功能,使学生就业时对自身能力更有自信,截至2005年4月底.联系到就业单位的2005届毕业生已达到75%。
    3.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l+3+N”模式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弥补学生专业选择不当造成的缺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潜力,并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综合分析能力。
    “1+3+N”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缺憾,主要是国家目前的职业资格证书开发不足,职业资格的标准更新较慢,部分专业没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有的职业鉴定标准融人专业教学有一定困难。学院正在采取可行的弥补措施,加强与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协作力度;同时学院也在关注国家实施“双证书”转换的相应政策尽快实施。
《职教论坛》2005/11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