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职研究 > 高教理论 > 正文
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
2013-05-21 13:55:01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研究员 曹殊
一、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大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只能结合当前就业的宏观形式谈对两个问题的看法。第一个问题:07 年以后,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发展趋势?第二个问题:青年学生就业形势偏紧,是我国特有的吗?
(一)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在07年以后的发展趋势
2006 年11月 20日,教育部召开了2007年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将有495万,而2007年社会新增加的就业岗位估计大体上与2006年的900万个相当。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人数将首次超过社会新增加就业岗位的半数。495万这个数字不包括成人高校和自学考试的毕业生。如果加上这类的毕业生中需要就业的人,2007年接受过高等教育需要就业的人数肯定是大大的超过500万。这意味着什么?这就是说,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将成为社会新增加就业岗位的主要竞争者,将成为新增加的劳动力的主要组成。在2005年底国务院36号“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第一次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作为我们国家政府关注的社会大就业工作中的主要工作目标之一。应当说,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首次超过新增加就业岗位的一半以后,是继2002年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随着毕业生进入大众化就业后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式的标志,即是进入了毕业生就业社会化的阶段。对于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社会属性的内涵和意义,需要我们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进行深入的研究。
结合十六届六中全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我们可以看出:目标是 2020年基本完成和谐社会的建设,其中对社会就业问题的提法是“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可见,在未来的十五年就业的紧张形势将有一个逐渐缓解的过程。就业形势偏紧,在近几年是不可能根本改变的。
(二)青年学生就业形势偏紧,是我国特有的现象吗?社会新增加的就业岗位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发展产生的。按照一般的规律,经济状况好,就业形势也好。从世界范围来看青年学生的就业是一个什么情况呢?近来出现了一系列反常的现象。
现象之一,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03年全球经济平均增长率为 3.2%,全球贸易额也增长了 3%。但是伴随而来的不是全球就业形势的好转,而是全球失业率的持续攀升。据国际劳工组织 2004 年最新统计,2003 年全球失业和待业人数已达1亿8,590万人,创历史新高。也就是说,出现了经济增长,就业不升反降的反常现象。
   现象之二,在全世界范围内,16~24 岁年轻人的失业率,从1993年的11.7%上升到 2003 年的 14.4 %,是全球平均失业率(6.2%)的两倍。全球青年失业人数达到了 8820万,占到全球总失业人数的47%。其增长率大大超过了总体失业人口的增长率。也就是说,增加的失业人口,主要是社会新增劳动人口。
 现象之三,全世界的青年在劳动力队伍中所占的比例从1993 年到2003年下降了近4个百分点。这应当是上述现象的必然结果。
    所以说,青年学生就业形势偏紧的事实,不是我们国家独有的现象,而是世界性的共同问题,也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研究解决的问题。
二、关于创业教育
(一) 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呼唤创业和创业教育
   我们国家正处在人均 GDP1000 美元向 3000 美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追赶型经济的爬坡期和发展模式的转型期。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其中迫切需要解决对外技术依存度过高的问题。我们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占固定资产投资40%左右的设备投资中,有60%以上要靠进口来满足,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许多重点领域特别是国防领域的对外技术依赖,会对国家安全构成严峻挑战。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社会。所以说,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呼唤创业,呼唤创业教育。
 (二)创业教育——“第三本教育护照”
   创业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研讨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时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教育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的教育,它对于拿薪水的人也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它为学生灵活、持续、终身的学习打下基础。”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并尝试,80年代初得到发展。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首先是由柯林·博尔正式提出的。他在1989年向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的教育研究与革新中心提交的一份《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圆桌会议报告》,提出了21世纪新的教育哲学观念,即未来的人都应掌握三本“教育护照”,一本是学术性的,一本是职业性的,第三本是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它把“创业教育”作为面向21世纪继学术能力、职业能力后的第三种能力,又称“第三本教育护照”,其中就要求“把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提到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护照所享有的同等地位。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要求培养思维、规划、合作、交流、组织、解决问题、跟踪和评估的能力”。该报告进一步分析了创业教育与传统教育观的异同,指出:传统教育是建立在“教师和教材是知识源泉,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这样一种学习观的基础上,而创业教育则是一种社会与学校相互参与的新的学习观。它要求学习者应该积极地投入到这样的参与活动中去,“学习应当以儿童早期的好奇心、好动和创造为基础”,“学生应当从早期开始就参与劳动世界,这就要求雇主和劳动界为一方与教育体系为另一方之间有新型的合作关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10月在巴黎召开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会议发表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要使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成为岗位的创造者”。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应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
1999年6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要帮助受教育者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胡锦涛同志强调:“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把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创业教育是培养未来中小企业主,以及具有良好的创业素质的末来社会公民。创业教育被认为是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有效手段,以及经济发展的助动器。
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国际高等教育界的潮流。
自2002年教育部在全国九所学校进行了开展创业教育的试点以来,全国的许多高校采用多种形式,开展了创业教育。从宏观上看,我们的创业教育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基本处于自发、分散、探索的状况,需要我们迎头赶上。
三、对大学生创业的思考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创业的人数是逐年增加的,但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是不到1%的状况。
1、创业环境
无论是否是大学生创业,无论什么人只要进行创业,都离不开创业的环境。有研究表明,我国创业环境在创业环境条件框架的九个方面的综合评分中仍然处于一般水平,排在第 17位,没有达到良好状况。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创业环境是较差的;但是,相对于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创业环境较好。在创业环境条件框架的9个方面的国际比较中,中国相对好的方面是市场开放程度、研究开发转移、政府政策和政府项目以及有形基础设施;相对较差的是金融支持、教育和培训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最差的方面是商务环境,即为创业提供服务的环境条件。
具体到大学生创业来看,当前,大学生创业的环境条件与上述的对创业环境条件框架的9个方面的国际比较,是符合的,既有政府政策支持、市场比较开放、鼓励研究开发转移等有利条件,同时也有同样较差的。大学生创业的条件在政府的重视、关心下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2、鼓励和帮助大学生创业
作为创业可以分为两大类,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其中包括知识创业)。有研究表明:中国的生存型创业活动指数排在了第二位。其他国家尽管也存在生存型创业形态,但是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生存型创业都小于中国的比重。也就是说,中国的创业活动比较活跃,同时中国的生存型创业多于其他国家。这种状况自 2002年参加全球创业观察项目以来并没有发生转变。同时,调查发现,在金融、保险、房地产等商业服务业,创业的主导形式是机会型创业。而零售、汽车、租赁、个人服务、保健、教育服务、社会服务和娱乐业,生存型创业相对多一些,创业活动也主要发生在这些产业部门。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要鼓励和帮助大学生创业?鼓励和帮助大学生创业干什么?
一是,创业对大学生个体来说,有变“自在”到“自为”的过程,即,从激发创业热情到产生创业行动过程;而创业思想、意识和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应当具有普遍性。所以,大学生创业应当是高等教育普遍进行创业教育的自然结果。我们鼓励毕业生创业,但不能够要求大学生刚毕业就普遍都创业。
据国外对大学生毕业一年的就业状况统计,发达国家毕业生进行创业的最高能够达到 20%~30%。与之相比较,我们进行创业的毕业生太少了。
二是,我们要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这里有政府的责任,有社会的责任,也有高等学校的责任。
三是,我们特别要引导的是帮助大学生用知识创业,进行机会型的创业。这是缩小我们与其他国家在创业类型上差距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的需要,更是知识经济的特征。(《中国大学生就业》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