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职研究 > 经济观察 > 正文
无锡思路 ———市委书记杨卫泽谈自主创新和政府定位
2013-05-21 13:49:21
如今人们关注苏锡常,已决非这里曾经创造的“苏南模式”,以及昨天的辉煌,而是关注新时期这里建立创新型城市的思路与举措。 

    在科技部的全国首批六座火炬创新试验城市(区)中,无锡榜上有名。苏州、无锡、常州三地,人们一直习惯称之“苏锡常”。今天,在“产学研”以及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等方面,仍然看的是苏锡常。而在国家火炬创新试验城市中,江苏省何以只有无锡? 

    “杨书记,我们想请您谈一下作为长三角一个人口密度极高而人均土地最少的城市,无锡的创新路径在哪里? 

    而您对于在建立创新型城市与自主创新过程中,转变政府职能又有怎样的看法?”记者提出的问题虽不新颖,杨卫泽的回答却令人耳目一新……差距之中,找准自己的路对于无锡的发展现状,杨卫泽给我们做了一组精彩的对比。 

    他说,近年来,无锡科技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去年,无锡有12项科技创新指标居江苏省首位,已连续6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但与苏州相比,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明显偏低,总量明显偏小;与南京相比,科教资源和人才数量明显不足。 

    “与深圳等先进城市相比,差距更大。”他给我们分析了这样一组数字: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深圳市去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900亿元,前10年年均增幅达到42.3%,仅去年1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净增近2000亿元,超过了无锡去年的总量,苏州市去年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085亿元,是无锡的两倍多。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到51.2%,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值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达到56%,而无锡这两项指标均只有30%左右。在知识产权方面,深圳去年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分别达到20940件和8983件,位居全国第三,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达8327件,居全国第一,而无锡的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都只有深圳的1/4,其中最能反映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仅是深圳的1/12。 

    他说,从深圳考察回来,感触颇深。 

    “深圳从开始重视高新技术和科技创新至今,已经有了13个年头,这是其一;其二则要归功于深圳的科技投入,尤其是风险投资,深圳建立了符合风投的市场体系、政策体系和法规体系。”杨卫泽用三句话总结了深圳等地的先进经验:企业主体是关键,市场机制是根本,政府主导是保障。 

    回顾无锡的发展,有两大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一是无锡20多年的高速增长,总体上是一种投资驱动型的增长方式。而这种增长方式,在今天已经遇到了严峻的挑战。截至去年底,无锡重化工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高达69.3%,重化工业增加值比重高达72.2%。 

    无锡是一个工业大市,但也是一个资源小市,人均资源全省最少,人口密度全省最高,单位面积污染负荷全省最高。资源要素的紧缺和环境压力的加大,使得低成本竞争、数量型扩张的产业和企业发展越来越难以为继。“我们只有顺应经济发展的规律,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创业,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走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驱动型发展道路,才能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产业层次低和产品附加值低的状况,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子。”另一个问题是无锡20多年的对外开放,总体上是一种大量引进国外资本和技术的开放方式。这种开放方式,对国外技术依存度偏高。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和自主知识产权不多的弱点进一步显现,虽然产量很大但利润很少,并且还要受到别人的反倾销调查和非关税壁垒的制约。现在无锡货物出口的50%以上是加工贸易,具有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不足15%,80%以上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来自外商投资企业。如果不能摆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即使制造业规模做得再大,也成不了国际先进制造技术中心,也赚不到丰厚的利润,也没有国际产业分工的“话语权”和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无锡只有通过加大自主创新,才能不断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攀升。 

    “差距虽大,关键要从自身条件找准自己的路。”杨卫泽给无锡这样定位,他认为,无锡有其独特的优势。 

    今年,无锡和深圳、东莞、宁波以及中关村科技园区、张江高科技园区被列为国家火炬创新试验城市(区),此为“天时”;目前,无锡人均生产总值超过了7000美元,已经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创新驱动”门槛,随着国际产业、技术的加快转移,不仅加工环节向我国长三角等地转移的趋势没有变,而且研发环节也将加快转移,这是“地利”;随着我国内地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大批海外留学人员开始回国创业,现在正是大规模吸引海外留学人员的大好时机,无锡“海归创业530计划”的开展将使其人才优势日益凸显,这是“人和”。 

    如此天时、地利、人和,正是无锡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大好时机。 

    职能转变,从重GDP到重IP“近年来,无锡市政府的工作重心转变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从重GDP到重IP’。”谈到政府职能转变的问题,杨卫泽一语中的。 

    他说,从改革开放到今天,我们的政府工作可以说先后冲破了三个“束缚”,即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促进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冲破了姓“社”姓“资”的束缚,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冲破了姓“公”姓“私”的束缚,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正是因为这“三个冲破”、“三个促进”,无锡经济社会发展才不断跨上新的台阶。 

    而如今科技工作却面临着一个真正的难题,这是因为从科技投入到产出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不会当年转化为GDP增长值,而直接引进外资和技术等却可以“立竿见影”。可以说,“是GDP束缚了政府的手脚,是GDP阻碍了地区发展的步伐。”“科技投入不同于产业投入,产业投入讲投入与产出,甚至多年投入、多年产出。 

    而科技投入,要讲风险,首先是技术上的风险,即能否转化的问题,即使好的技术成果研究成功了或专利申请下来了,如果不能成功转化为产品,一切就等于零;另一点是资金上的风险,即好的成果得到成功转化,但在市场上不赚钱,也无济于事。”他说,冲破GDP的束缚,就是不能把眼光盯住当前GDP,而要着眼长远的GDP。要创新发展模式,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优化经济结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主要依靠全要素生产率,即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源要素提高的根本性转变,由重增长速度向重增长质量、效益和可持续的战略性转变。 

    冲破GDP的束缚,就是要高度重视“IP”,即知识产权,包括设计、专利、品牌、商标、版权等的发展,把自主创新和科技创业作为第一驱动力,依靠自主创新提升科技竞争力,依靠科技创业增强发展实力,实现从“无锡制造”向“无锡创造”的跃升,使无锡不仅成为最适宜投资创业的工商名城,而且成为最适宜创新创造的设计名城。 

    现在,无锡所冲破的是第四座大山———GDP的束缚,经历了“从重GDP到重IP”的转变。杨卫泽认为,从职能角度来讲,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主要起导向作用,他对无锡市政府的定位是“有效政府”。 

    “一是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即单独一个企业或个体做不了的事,由政府出面综合社会资源来完成。这好比一个人或几个人要表演,他们所需要的是有人为他们提供一个包括灯光、音响的舞台。另一个作用就是营造适合企业或个体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这好比玉米、稻田里的农作物生长,只有在适宜的生态环境里,才能茁壮成长,取得高产。”“三创”载体,政府之手修创新创业之路“为无锡市的科技创新、创业、创意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平台,虽然是一项很具体的工作,却起着‘筑巢引凤、孵化育成’的重要作用。”杨卫泽认为,这是实现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平台,能否用好发展载体,是无锡创新发展模式的重要突破口。 

    他说,过去无锡在无“锡”的情况下,尚且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和民族工商业的辉煌,如今的无锡有雄厚的产业优势,有企业家的优势,也有一批处于国际、国内前沿的科研院所,但大部分“锁”在“深墙大院”之内,现在缺少的就是一个将先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纽带”和“桥梁”,即“三创”载体。 

    其中,创新载体主要是指聚集为科技创新提供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各类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和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的载体;创业载体(孵化器)主要是指聚集科技型创业企业以及围绕成果转化、孵化的载体;创意载体是指聚集以创意产业为支柱的现代科技服务业的载体。 

    他认为,深圳从“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主要得益于创办孵化器。 

    “现在是全球化时代,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技术以及国外的先进经验。”他说,国内外成功的科技载体建设一般都有如下基本经验:一是科技载体发展已不仅只是孵化器的功能,或是培养成功企业、企业家的摇篮,更重要的是已成为吸引高层次人才的高地,聚集风险投资、先进科研装备等创新创业要素的平台,培植新型产业和先导产业的重要支撑,成为一个地区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保障。 

    二是政府作用很重要。各级政府以直接投资和财政补贴等多方面的资金支持,为发展科技载体建设提供外力。三是政策环境是必要保障。针对创新创业企业制订相关的政策引导和扶持,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四是种子资金、风险投资都是创业企业的成功要素。风险投资与科技载体的结合,既可以作为企业的工具,又可以作为载体实现增值的手段。 

    “十一五”期间,无锡已经明确了“三创”载体建设的要求,即:制定“一个规划”,要制作“三创”载体规划和模型;成立“一个公司”,要建立载体开发或投资管理公司进行企业化运作;建立“两个机构”,要建立风险投资和投资担保体系;成立“一个基金”,要成立种子基金引导扶持企业做强做大;争取“几块牌子”,要积极对上争取国家和省授牌,用足用好优惠政策创出品牌;完善“几个平台”,要完善公共技术、信息、科技中介等配套设施;形成“一个社区”,要立足于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众所周知,无锡人才辈出。而杨卫泽却认为,“无锡人才大量‘流出’”。他说:“从古至今,无锡籍的科学家以及创新创业人才遍布海内外。为什么?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环境’还不适于创新创业的需求。所以,我们在大力营造‘环境’的同时,着力架起适宜创新创业的‘桥梁’。这是政府必须要做的。”前不久,由无锡市政府发起,中科院和清华、北大、南大、东南、复旦、上海交大、同济等“七校一院”共同参与的“7+1”官产学研合作框架首次圆桌会议在无锡召开。同时,已制定了旨在五年内引进三十名领军型海外归国创业人才的“530”计划,首批引进的12名领军型人才计划正式签约。他认为: 

    “7+1”和“530”只是一个导向,绝对不会局限于“7+1”和“530”。无锡欢迎更多的院校和创业人才加入“7+1”和“530”的行列中来。 

    “自主创新、科技创业不等于闭门造车。”杨卫泽称,“7+1”的合作模式和“530”计划,将成为无锡建立创新型城市的重要举措,也是无锡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主要特色所在。无锡的自主创新和科技创业实际上存在两大瓶颈,即科教和人才资源相对薄弱。这使无锡在与国内其他城市的竞争中感到巨大压力。而“7+1”模式和“530”计划可以弥补这两大瓶颈。通过搭建“7+1”这样一个平台,可以帮助产学研各方了解得更深入、合作得更紧密,把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主体作用、市场的主导作用、政府的引导作用发挥得更充分,实现各合作方的双赢。通过实施“530”这个计划,可以吸引一批领军型海外归国创业人才到无锡创业,引进一批国际先进的科技成果到无锡转化、产业化,催生一批创新型企业。 

    杨卫泽说,无锡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成功与否,最终要看是否真正提高了产业水平和科技竞争力,其中企业是自主创新体系的主体,因此最重要的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他给我们举了两个例子:尚德太阳能电力公司和法尔胜集团公司。 

    尚德依托企业过硬的研发能力,通过短短5年的发展,使企业成为国内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商,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一举跃入世界光伏产业前5强,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创业加快企业发展壮大的成功之路。法尔胜集团公司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连续17年保持全国金属制品行业第一,在光通信、新材料产业部分领域的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 

    他说,目前无锡正在全市大力推广这两个企业的成功经验,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和“创业、创新、创优、创造”的浓厚氛围。“要让科技创业和自主创新在无锡蔚然成风。”
                                                        李玉成过国忠实习生张学琦摘自2006年11月4日《科技日报》